中药二班小课堂补虚药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补虚药

补阳药

鹿茸

甘、咸,温。归肾、肝经。

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凡热证、阴虚阳亢者均当忌服。

肉苁蓉

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阴虚火旺、热结便秘、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淫羊藿

辛、甘,温。归肝、肾经。

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杜仲

甘,温。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续断

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补骨脂

辛、苦,温。归肾、脾经。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阴虚火旺、大便秘结者忌服

益智仁

辛,温。归脾、肾经。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蛤蚧

咸,平。归肺、肾经。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咳喘实证不宜使用。

菟丝子

辛、甘,平。归肝、肾、脾经。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巴戟天

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锁阳

甘,温。归肝、肾、大肠经。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阴虚火旺、大便溏泻、热结便秘者不宜服用。

冬虫夏草

味甘,性温。归肾、肺经。

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核桃仁

性温,味甘。归肺,肾,大肠经

温补肺肾、定喘化痰、润肠涩精

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

阴虚火旺及大便溏泻者慎服,肺有痰火及内有积热者禁服,不可与浓茶同服。

紫河车

性温,味甘、咸。归心经、肺经、肾经。

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用治虚劳赢瘦、骨蒸盗汗、咳嗽气喘、食少气短、阳痿遗精、不孕少乳。

脾虚湿困食少者慎服,表邪未解及内有实邪者禁服。

沙苑子

性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

用治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

相火炽盛,阳强易举者忌服。

仙茅

性热,味辛,归肾经、肝经、脾经。

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治阳痿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等。

阴虚火旺者禁服,有小毒。

枸杞

性平,味甘。归肝经、肾经。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治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外感实热、脾虚泄泻者慎服。

海马

性温,味甘、咸。归肝经、肾经。

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用治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癥瘕积聚、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哈蟆油

味甘、咸,性平。归肺、肾经。

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病后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痨嗽咳血。

外感初起及纳少便溏者慎服

补血药

当归

性温,味甘、辛。归肝经、心经、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熟地黄

性微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

何首乌

性温,味苦、甘、涩。归肝经、肾经、心经。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治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大便清泄及有湿痰者不宜,忌铁器。

白芍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酸。归肝经、脾经。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治头痛眩晕、胸胁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不宜与藜芦同用,虚寒证不宜单用。

阿胶

性平,味甘。归肺经、肝经、肾经。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龙眼肉

性温,味甘。归心经、脾经。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治心脾虚损之心悸、健忘、泄泻、水肿等;气血不足而致失眠、崩漏、经行眩晕;肺阴亏虚、肺失润降而致干咳、痰少黏白、声音嘶哑、口干咽燥等。临床用于滋补、内耳眩晕、消化系统疾病及冠心病等。

脾胃有痰火及湿滞停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忌服。孕妇,尤其妊娠早期,则不宜服用龙眼肉,以防胎动及早产等。此外,因其葡萄糖含量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服。

补阴药

南沙参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风寒咳嗽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2.《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北沙参

甘苦淡,凉。入肺、脾经。

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内服:煎汤,3——5钱;亦可熬膏或入丸剂。

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

中寒便溏者禁服。

痰热咳嗽者慎服。

北沙参食物相克:北沙参反藜芦、恶防己。

麦冬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内服:煎汤,2~4钱;6~12g。或入丸、散。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

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石斛

甘淡微咸,寒。归胃;肺;肾经。

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内服:煎汤(须久煎),2~4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①《本草经集注》:"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②《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黄精

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

具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的功效。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枸杞子

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

养肝;滋肾;润肺。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一清;腰膝酸软;阳痿贵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膏、酒剂。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1.《本草经疏》: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2.《本草汇言》:脾胃有寒痰冷癖者勿入。

3.《本经逢原》:元阳气衰,阴虚精滑之人慎用。

4.《本草撮要》:得熟地良。

龟甲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

9——24g,先煎。

孕妇或胃有寒湿者忌服。

鳖甲

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

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疟母;癥瘕;经闭。

内服:煎汤,10-30g,先煎;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掺或调敷。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禁服。

天冬

性寒,味甘、苦。归肺、肾经。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煎剂:3-30克。

丸散:0.75-3.6克。

注射剂:10-20毫克(逐渐递增),用生理盐水毫升稀释后静肪滴注。

外用:适量。

虚寒泄泻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玉竹

甘;平。归肺;胃经。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

内服:煎汤,6-12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熬膏涂。阴虚有热宜生用,热不甚者宜制用。

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服。

百合

甘微苦,平。心;肺经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费久嗽,咳唾痰血;热病后余热来清,虚烦惊悸,神志恍惚;脚气浮肿。

(1)润肺止咳:用于肺燥或阴虚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贝。

(2)清心安神:用于热性病后余热不清、虚烦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黄。

内服:煎汤,0.3~1两;蒸食或煮粥食。外用:捣敷。

风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墨旱莲

味甘;酸;性凉。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凉血止血。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9-30g;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

脾肾虚寒者忌服。

女贞子

甘;苦;性凉。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主治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桑葚

甘,寒。入肝、肾经。

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内服:煎汤,3~5钱;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体虚便溏者不宜食用桑葚,糖尿病患者忌食桑椹,儿童也不宜大量食用。

楮实子

性寒,味甘。归肝经、肾经。

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慎服。

疫情在家不出门

学习不可荒废了

每日三味中草药

药仙谷们永最棒

小组成员:李霞、张进、井露露、丁秋源、卢丽彩、吴语童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jfjj/8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