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湘:肺癌属中医学中的“肺积”,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入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因此,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因此,对于肺癌的治疗,首先要分清虚实,而后结合病理类型、病程,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为其治疗原则,然后立法处方。余根据肺癌的临床表现分为四型:(1)阴虚内热型。(2)气阴两虚型。(3)脾虚痰湿型(肺脾气虚)。(4)阴阳两虚型。分别以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益气健脾、滋阴温阳等扶正为主,佐以化痰软坚、理气化瘀、清热解毒的祛邪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养阴常用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元参、百合、生地、鳖甲等,这些药物有养阴清肺、养阴增液和滋养肝肾的作用。益气养阴常用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北沙参、天冬、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健脾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扁豆、淮山药、薏苡仁、半夏、陈皮等。但肺脾气虚日久常可及肾,而有肾虚之证,宜以肺脾肾三脏同治,予以补肺气、益脾气、温肾阳,常加用补骨脂、仙灵脾、巴戟、肉苁蓉、菟丝子等益肾温阳之品以温煦脾阳,加强益气健脾之效。晚期肺癌可见咳嗽、气急、动则喘促、腰痠脚软、耳鸣、畏寒肢冷等证,乃肺肾阴虚和肾阳虚并见症状,余常以北沙参、天冬、生地、熟地、黄精、元参等配合仙灵脾、薜荔果、仙茅、锁阳、补骨脂等肺肾同治,阴阳并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在扶正培本基础上,再根据肿瘤由痰气瘀毒互结的病理变化,酌情选用化痰软坚的夏枯草、海藻、昆布、瓜蒌皮、生南星、泽漆、生牡蛎;理气化瘀常用八月札、瓜蒌皮以利肺气,莪术、王不留行、丹参、干蟾皮等活血化瘀通络;热解毒常选用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石见穿、苦参、蜀羊泉、七叶一枝花、银花、石打穿、芙蓉叶等。用上述扶正为主佐以祛邪的治法,经临床反复验证总结,不仅可改善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有延长生存期的远期疗效。
由于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故临证宜在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药中,予以加减化裁。选择药物时,尽可能既考虑到中药的功用,又能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争取做到一药多用。例如,生南星化痰之功甚著,又有抗癌作用,余常于复方中用30~60克,经数万人次煎汤服用,均无不良反应。猫人参既有健壮作用,又能治癌性胸腹水。八月札、生苡仁既有传统中药作用,又有抗癌作用。诸如此类不多列举。肺癌患者长期服用少量人参,具有益气补肺健脾之功,且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癌、延长生命的作用。生晒参药性平和一般均可服用,阴虚则以西洋参或皮尾参为佳。红参较温热宜少用,尤以肝功能欠佳者更不适宜。
再者,临证用药还必须注意药性之偏颇,不可过于滋腻、苦寒,要处处注意保护胃气。先师陈耀堂教授在治疗久咳不已,纳少脘胀时谓:“肺咳不已,则胃受之”,他在处方中常加橘白以和胃化痰,或以陈皮理气和胃,并加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以健胃消食。
陈树森: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肺癌必须处理好辨病与辨证,整体与局部,祛邪与扶正的三个关系。我的经验以中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大都用于晚期不能手术,不能放疗、化疗的病人,或放、化疗的间歇期,患者脾胃尚可,此时当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兼顾脾胃。常用的基本方药如下:(1)未分化癌:龙葵30克,白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雷公藤15克,干蟾皮9克。(2)腺癌:乌骨藤30克,槲寄生30克,前胡15克,苦参15克,山慈菇15克(打碎)。(3)鳞癌:牛蒡子20克,广豆根15克,牡荆子或牡荆叶30克,天冬30克,半枝莲30克。以上三方根据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3~4种药加入辨证方中用之。
辨证加减的常用方药:气虚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玉竹15克,甚者加生晒参10克。血虚加熟地15克,当归15克,煅赭石15克,阿胶15克。脾虚加白术15克,茯苓15克,苡仁30克,白扁豆15克。阴虚加天麦冬各15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北沙参15克,女贞子15克。阳虚加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仙茅10克,补骨脂15克,炮附子10克。毒热壅盛加野荞麦根30克,鱼腥草(后下)20克,黄连9克,青黛3克(分3次服),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胸痛加白屈菜10克,玄胡粉6克(分冲),徐长卿15克,西黄丸9克(3次分服)。咳嗽加川贝粉6克(分冲),蜜炙马兜铃9克,前胡15克,枇杷叶20克,杏仁10克。咳血加羊蹄根15克,仙鹤草30克,白及粉12克(分三次冲服),三七粉9克(分3次冲服),蒲黄炒阿胶15克(烊化冲服)。胸水加半边莲30克,葶苈子15克(包煎),醋炒芫花9克,猪苓20克。淋巴转移加光慈菇15克,魔芋30克(先煎1小时)。骨转移加汉防己15克,肿节风30克,制川乌9克,闹羊花粉0.5~1克,日3次分服,止痛较好。
手术后,一般见虚证为多,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清理余毒为辅,以加速体力和脏腑功能的恢复。常用基本方药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北沙参、红枣、陈皮、生姜。清理余可根据病理诊断,选用前述祛邪方药中的2~3种药。
放疗时的反应多见热毒伤阴,治以清肺养胃滋肾为主。常用基本方药:天冬、麦冬、元参、女贞子、北沙参、石斛、白芍、银花、茜草根、黄芪。本方宜于放疗开始时即用,若发生反应再用,则为时已晚,势必影响疗效。此外,如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加仙鹤草、五味子、补骨脂、当归、红枣、生晒参或人参叶。纳差加生麦芽、神曲、山楂、石斛、苦参。恶心呕吐加法半夏、竹茹、煨生姜。如果发生放射性肺炎,用清肺凉血化瘀法,生石膏、鱼腥草(后下)、赤芍、生甘草、野荞麦根、炒黄芩、丹参、猪苓、茯苓、知母、贝母。
化疗时的反应,以药毒伤及气血、脾胃、肝肾为多,常用解毒、调脾胃、补气血、养肝肾为主的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女贞子、补骨脂、当归、生姜、红枣。
在用药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攻不能过,过则伤正。补不能腻,腻则有碍脾胃。
郁仁存:当前,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给治疗带来困难。现介绍两例晚期病例的治疗经验。高某,男,55岁,年7月因咳嗽,胸疼,发热住某院,经检査发现肺门部团块影,诊为肺癌。作开胸探查,发现癌组织已侵犯肺门,纵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粘连,无法切除,仅作活检而关胸,病理报告为肺腺癌,术后即开始服中药调理,辨证为气阴两虚,予益气养阴、润肺化痰药治疗,术后恢复好,在中药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法配合下,作局部放射治疗,共拉得,放疗中血象基本正常,放疗后曾用氟脲嘧啶脱氧核苷50克,后自学气功锻炼,坚持服中药及做气功,未再作放、化疗,迄今8年半,每年复查均无复发或转移。中药根据扶正祛邪相结合原则,投健脾补肾剂(生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扁豆、沙参、枸杞子、女贞子等)以培本;选解毒散结剂(白英、龙葵、蛇莓、草河车、山慈菇、石见穿、夏枯草、土茯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抗癌、结合辨证施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远期效果,中医药与气功结合对稳定患者内环境,巩固疗效起了重要作用。王某,男,56岁。年10月因发热、咳嗽、血痰一个月,经检査发现左下肺巨大肿物,于同年11月开胸探查,发现左下肺癌与周围粘连,肺门及纵隔有5~6个2×3厘米的肿大淋巴结转移灶,病理报告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癌,因粘连和转移无法切除而关胸。术后三周,高热不退,咯吐黄红血痰,胸疼不寐,食欲极差,呼吸气促,尿少便干,胸中烦热,胸片证实病灶较术前更扩大。我见其面唇赤红,高热烦渴,舌红无苔,脉弦数,辨证为阴虚气亏,毒热瘀结于肺,按急则治标原则,先投以大剂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之品(生地、玄参、麦冬、丹皮、杭芍、蜂房、藕节、银花、黄芩、酒军、石斛、龙葵、水牛角等),更以童便清解热毒,七剂而血痰止,十剂而热退清,口干烦渴见轻,食欲渐复,乃守法治疗月余,病情大为好转,病灶略见缩小。鉴于病变范围大,故建议配合放射治疗(局部拉得,纵隔及肺门部拉得),病变有所缩小,体力日见恢复。放疗后亦学练气功,服中药汤剂及另配追毒丹口服,迄今已1年4个月,复查除有放射性肺炎外,病变稳定,仍在继续观察中。
吴一纯:肿瘤的病因是综合性的,肺癌也不例外,由于肺主气,故肺癌的病理机制,以气滞为主。早期治疗,以止咳行气为主;中期攻补兼施,以止咳化痰行气补气为先;晚期宜扶正祛邪,首先补气补血,使正盛以利祛邪。无论早期、中期或晚期遇到咯血者,宜止血,纳差胃呆者,宜醒脾健胃。
在确诊为肺癌之后,开始可给予中成药抗癌平消片(原P)治疗。开始小量,如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增加用量。一般成年患者每日2~3次,每次4片,开水送下。以后逐渐增量,每3日增加1片,直至每次8片为止。连用1个月为一个小疗程,如无特殊情况,不必停药,连服半年,便可停药观篆。以后视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用。
除按上述治疗外,若咳嗽有痰,痰色白而清稀,舌苔薄白,脉沉弦者,予止嗽散加减:桔梗10克,紫菀10克,荆芥10克,前胡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山豆根10克,清半夏10克,瓜蒌15克。水煎分二次服。咯痰粘稠,痰色黄不易咯出时,予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5克,桔梗10克,杏仁6克,甘草3克,薄荷10克,芦根30克,北沙参30克。水煎分二次服。有感染发热者,予清热解毒之法,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30克,连翘30克,竹叶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鱼腥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分二次服。伴有咯血者,于上述三方中酌加仙鹤草30克,小蓟炭15克,白及10克。
若是肺癌已到晚期,患者气血不足,临床表现为衰弱无力者,可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减:当归15克,杭芍15克,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水煎分二次早晚服。
王济民:中医药治疗肺癌有一定疗效。虽然瘤体消失或缩小的病例较少,但能减轻痛苦,延长寿命,部分病例可得到临床治愈,术后患者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有些中草药能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如黄芪、党参、人参、玉竹、天冬等,可以扶正;白英、铁树叶、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可以祛邪(抗癌)。以上药物可结合辨证论治进行加减。气功可以改变人体内环境,改善体质,增加抗病能力,可起到较好的扶正作用。
在对症治疗上,咳血常用白及粉15~30克,花蕊石粉15~30克,水煎,一日数次分服。并用三七粉3~6克,分数次冲服。或将前二药一半入煎剂,一半为散剂冲服。或加阿胶9~15克,烊化服用。咳嗽频繁时再加用止咳药。出现胸痛时用玄胡、郁金、瓜蒌。西黄丸对胸痛有一定的疗效。因肿瘤压迫、阻塞或胸水引起的气喘,不能认为气虚而用补气药治疗。但兼有气虚的患者仍可加用补气药。发热以感染为主者,多有恶寒或寒战,宜选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癌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多无恶寒或寒战,治疗上可试用紫草、芙蓉叶。二者常同时存在,应当分别主次治疗。更重要的是抑制癌瘤的增长。臂丛神经受侵,出现上肢火灼样剧烈疼痛者,可加用外敷止痛药,以松香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血竭5克,冰片3克。共为末,酒泡涂痛处皮肤,每日4~6次。可有短期缓解之效。但在对症处理时,不能放松扶正祛邪(抗癌)的治疗。
周岱翰:支气管肺癌的整个临床过程,皆贯穿着痰、热、虚三字。痰,在肺癌的发病机理中,常与脾虚痰湿,肺郁痰瘀有关;而肺癌患者之种种病状,亦痰之为患也,如咳嗽气促为痰湿壅肺,咳血胸痛为痰瘀搏结,肺癌淋巴结转移为痰核流窜皮下肌肤,肺癌脑转移为痰浊蒙蔽清窍。因此,肺癌的治疗离不开治痰。治痰药中常选用苡米(薏苡仁酯等)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当肺癌痰湿壅盛时,可用半夏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喘,消痞散结。且常选用有毒的生半夏。另外,治肺癌淋巴结转移(痰核流窜)用海藻、昆布;肺癌脑转移(痰迷清窍)用蜈蚣、守宫;肺癌合并胸水(痰饮泛滥)用葶苈子、槟榔。热,中医认为热邪灼肺是肺癌的病因之一,肺癌的主症为咳嗽、痰血、胸痛、气急、发热,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或用败酱草、鱼腥草、鲜芦根、冬瓜仁、葶苈子之属,或泻大肠腑实以清热平喘,选大黄、枳壳、莱菔子颇效,大黄为清热逐痰要药,运用得当,有拨乱反正之功。咯血属热伤肺络,热邪迫血妄行,治宜凉血止血,可选用茅根、旱莲草、仙鹤草之属,或用栀子炭、鲜小蓟、鲜藕汁。虚,为肺阴及肺气之虚,肺虚为痰与热所引起,又能加重痰与热的程度,肺脏的病变,最易耗气伤阴,久病者尤为明显,晚期支气管肺癌的肺虚则表现为气阴两虚。痰邪耗气碍气,热邪伤阴劫阴。痰甚于热,则气虚甚于阴虚;热甚于痰,则阴虚甚于气虚。补肺气宜人参、北芪、五味子;养肺阴用麦冬、燕窝、生地黄。而一味西洋参,独兼益气养阴之功。
李定夷:个人临床体会,肺癌可分四型施治。(1)阴虚痰热型:咳嗽,无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黄难咯,痰中带血,气急,胸痛,心烦失眠,口干便秘,发热,脉细或数,舌质红、舌薄。常用天冬、干地黄、石斛、麦冬、沙参、白花蛇舌草、赤芍、石上柏、鱼腥草、七叶一支花、龟板、鳖甲。(2)脾虚痰湿型:咳嗽痰多,短气懒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有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常用党参、白术、云苓、陈皮、半夏、南星、蕲蛇、鱼腥草、生苡仁、猪苓、莲肉、芡实。(3)气阴两虚型:咳嗽少痰,咳声低弱,痰血,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恶风,自汗或盗汗,纳少,口干不多饮,舌苔薄,舌质淡红,脉细弱。常用党参、云苓、白术、麦冬、五味子、沙参、山海螺、天冬、白花蛇舌草、桑白皮、地骨皮、半夏。(4)气滞血瘀型:咳嗽痰血,胸胁胀满,大便干结,胸痛气促,舌苔薄黄,唇舌暗或舌质有瘀斑,脉弦或涩。常用桃仁、土鳖、瓜蒌、七叶一枝花、郁金、连翘、蜂房、白花蛇舌草、赤芍、枳实、川楝子。兼夹证型可随症加减。
张荣渡:我师许子平老中医(~年)据肺癌有否胸腔积液分为两型,治疗结合辨证均用理气解郁法。湿痰郁滞型:好静,少言、胸闷气急,喘咳,泡沫痰、红白相间、量多,心悸,寐似睡非睡,纳差,溲短少,大便溏,胸腔有积液,舌质淡红、苔薄腻或滑,脉滑数或虚弦。常用石菖蒲、制远志、黛蛤散、川楝子、八月札、娑罗子、生白术、姜半夏、茯苓、川贝、薤白头、瓜蒌皮、紫苏、紫菀、枇杷叶、木通等。气郁化火型:情志不畅,易怒烦躁,胸闷喘咳,咯痰不爽、色黄带红,心悸,失眠,纳少,有时呕吐涎沫,小便黄,大便干燥,无胸腔积液,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弦数而虚。常用生龙牡、淮小麦、炙甘草、大枣、川连、黄芩、石决明、生白芍、天麦冬、五味子、白蒺藜、八月札、柴胡、薄荷、生军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