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药 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苦杏仁、枇杷叶、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 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痰、咳喘三者,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咳嗽喘息病证每挟有痰涎,痰浊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气道,引起咳嗽气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有化痰之效。所以,这两类药合于一章,总称之为化痰止咳药。 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痰是一种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证。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之为病,部位广泛,病证复杂,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形成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发为阴疽流注等。一般说来,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证。若痰流于经络,肌肤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或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痫惊厥、中风等证,因病机上与痰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可用化痰药治疗。 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痰、咳、喘是病之标,非病之本,故临床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张介宾倡导“见痰休治痰”,即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否则有促使出血之虞。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一般以清宣疏解为主,不宜单用止咳,尤不宜用温燥或有收敛之性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敛邪而影响麻疹的透发。 化痰药 化痰药主治痰证,痰从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的药性相应有温燥与凉润之别,可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 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并伴有畏寒胸痞,肢体倦怠,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应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代表药物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 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如痰热痰火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用清化热痰药。其中痰浊坚结之证,当用咸味软坚之品。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代表药物贝母、瓜蒌、竹茹等。 化痰药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不宜用于寒痰与湿痰证。 半夏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为生半夏。 半夏有毒,须经炮制后使用。一般取生半夏,用水浸泡,漂至口尝仅微有麻辣味,再与生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干,闷润后切片,称姜半夏。取生半夏浸漂法同姜半夏,再置甘草石灰汤中拌匀,浸泡至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称法半夏。取生半夏用水浸漂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晾干后加白矾共煮透,取出切片,再晾干入药,称清半夏。取经制后的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拌透阴干入药,称竹沥半夏。取浸泡后的生半夏晒干,研成粉末,用姜汁、面粉调匀,经发酵制成的,称半夏曲。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不化湿,痰涎壅滞以致出现痰多,咳嗽,气逆等症。本品入脾、肺二经。辛温而燥,善燥湿浊而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二陈汤。若兼表寒,痰多清稀,可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品同用,如小青龙汤。治湿痰眩晕,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若治寒气痰浊结聚的胸痹证,以本品配瓜蒌、薤白等同用,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2.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胃气以降为顺。由于痰浊内阻,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因其性温燥,故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以加强温中止呕之功,如小半夏汤。若胃热呕吐,则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之品同用。胃阴虚呕吐,则配石斛、麦冬等养胃阴之品同用。若胃气虚呕吐,则配人参、白蜜同用,补气益胃以治其虚,如大半夏汤。 3.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本品还具有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之功。治心下痞满,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治痰热结胸,常与瓜蒌、黄连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小陷胸汤。治气滞痰凝,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对于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同用。 4.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毒蛇咬伤,以生品研末或鲜品捣敷。 煎服,3~10g;外用适量。内服一般宜制过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温燥之性较强,长于燥湿和胃;清半夏,温燥之性减,长于化湿痰;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沥半夏,药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 不宜与乌头配伍。本品药性温燥,阴亏燥咳、出血证当慎用。 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苷、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等。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降低眼内压。 天南星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heterophyllumBl.或东北天南星A.amurenseMaxim.的块茎。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以牛胆汁拌制,成胆南星。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治顽痰阻肺,咳喘胸闷,痰多色白清稀,常配半夏、枳实等,如导痰汤,若属痰热咳嗽,咯痰黄稠,则须配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用之。 2.祛风解痉,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本品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等,则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则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治疗癫痫,痰浊踞扰包络,上蒙清窍,用本品配半夏、石菖蒲等豁痰开郁。 3.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痰核,毒蛇咬伤等。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治痈疽肿痛、痰核,可研末醋调敷,治毒蛇咬伤,可配雄黄外敷。 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胆南星以牛胆汁制过,性凉。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主要用于热痰、风痰之中风、惊痫、眩晕、喘咳等证。 本品辛烈温燥,故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本品主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煎剂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近年来以生南星内服或局部应用治癌肿有一定效果,以子宫颈癌为多用。此外,提取物二酮哌嗪类生物碱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白芥子 《名医别录》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salbaL.的种子。生用或炒用。 辛,温。归肺、胃经。 1.温肺化痰,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配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饮,如控涎丹。 2.利气散结,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马钱子、没药等。 煎服,3~6g。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本品外敷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易发泡。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忌内服,及皮肤过敏者不宜外用。 本品含芥子苷、芥子碱、芥子酶等。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发泡。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旋覆花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InulajaponicaThunb.或欧亚旋覆花I.britannicaL.的头状花序。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1.降气化痰,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本品苦降辛开,化痰下气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用于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不论寒证或热证,通过配伍皆可应用。治寒痰咳喘,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降逆止呕,用于噫气,呕吐。本品不仅降肺气,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硬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 此外,本品有活血通络之功,还可用于胸胁痛,常配香附等同用。 煎服,3~10g。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本品温散降逆,故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 本品含黄酮苷、旋覆花甾醇及槲皮素等。有抗菌作用,能增加肠蠕动。所含黄酮苷对组织胺引起的动物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 桔梗 《神农本草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oq.)A.DC.的根。切片晒干,生用。 苦、辛,平。归肺经。 1.宣肺祛痰,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治疗咳嗽痰多,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若痰阻气滞,升降失司,胸膈痞闷者,配枳壳以升降气机,理气宽胸。 2.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失音。本品能宣肺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配甘草、牛蒡子等,如桔梗汤及加味甘桔汤。若咽喉肿痛,热毒盛者,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临床上常配以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 此外,桔梗有载药上行的作用,可作舟楫之剂,载诸药上浮,临床常在治疗肺经病变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煎服,3~10g。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单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本品含多种皂苷,主要为桔梗皂苷,另外还含菊糖、植物甾醇等。本品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并有镇咳作用。所含桔梗皂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还有解痉、镇痛、镇静、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的鳞茎。生用。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煎服,3~10g;研末服,l~2g。 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宜用。不宜与乌头配伍。 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鳞茎。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 苦,寒。归肺、心经。 1.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蒌、知母等。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本品苦寒,清泄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治瘿瘤,配海藻、昆布。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煎服,3~10g。 不宜与乌头配伍。 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镇咳作用。此外还有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瓜蒌 《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和双边栝楼T.rosthorniiHarms的成熟果实。将壳与种子分别干燥生用。称瓜蒌皮、瓜蒌仁,皮仁合用称全瓜蒌。或以仁制霜用。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1.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本品甘寒清润,有清肺化痰之功,用于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证。可单用,临床常配知母、浙贝母等同用。若痰热内结,咳痰黄稠,胸闷而大便不畅者,又可配以黄芩、胆南星、枳实等,如清气化痰丸。 2.利气宽胸,用于胸痹、结胸。本品既能清化痰热,又能宽胸散结,故可通利胸膈之痹塞,为治胸痹、结胸要药。治痰浊痹阻,胸阳不通之胸痹,可配薤白、半夏同用,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按之则痛者,则配黄连、半夏,如小陷胸汤。 3.消痈散结,用于肺痈,肠痈,乳痈等。本品能消肿散结。治肺痈咳吐脓血,配鱼腥草、芦根等同用。治肠痈,则配败酱草,红藤等同用。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可配蒲公英、银花、牛蒡子等同用。 4.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瓜蒌仁质润多油,有润肠通便之功,用治胃肠实热、肠燥便秘者,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瓜蒌皮功专清肺化痰,利气宽中;瓜蒌仁主在润燥滑肠;全瓜蒌,则上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散结,下润大肠之燥而滑肠通便,应用更加广泛。 本品性寒润而滑肠,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反乌头。 瓜蒌主含三萜皂苷。种子含脂肪油、皂苷。瓜蒌皮含多种氨基酸及生物碱等。本品有祛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缺氧、降血脂作用。临床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有较好疗效。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瓜蒌仁有致泻作用。 竹茹 《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nigravar.henonisStapf的茎的中间层。生用或姜汁炙用。 甘,微寒。归肺、胃经。 1.清热化痰除烦,用于痰热所致的咳嗽或心烦不眠等。竹茹甘寒,善清痰热。痰热除,肺气清肃则咳止;痰火清,心神得安则烦除,寐安。治肺热咳嗽,痰黄稠者,常配瓜蒌、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内扰心烦不眠者,配枳实、半夏、茯苓,如温胆汤。 2.止呕,用于胃热呕吐。本品能清胃止呕,胃热呕吐常配黄连、半夏等同用。若胃虚有热而呕者,可配橘皮、生姜、人参等同用,如《金匮》橘皮竹茹汤。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竹茹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海藻 《神农本草经》 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pallidum(Turn.)C.Ag.或羊栖菜S.fusiforme(Harv.)Setch.的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晒干生用。 咸,寒。归肝、肾经。 1.消痰软坚,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等。本品味咸寒,有消痰软坚散结之功。治瘿瘤,常配昆布、贝母等同用,如海藻玉壶汤;治瘰疬,常与夏枯草、玄参、连翘等同用,如内消瘰疬丸。 2.利水消肿,用于脚气浮肿及水肿等。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但单用力薄,多与猪苓、泽泻等利湿药同用。 煎服,10~15g。 传统认为反甘草。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有暂时抑制作用。有抗高血脂症、降压、抗凝、抗溃疡、调节免疫、抗肿瘤等作用。对枯草杆菌、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温或寒,其止咳平喘之理也就有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肺及化痰之别。而药物有的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则兼而有之。本节药物主治咳喘。而咳喘病因复杂,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引起咳嗽喘息。又咳喘与各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但主要系于肺肾两脏。肺为娇脏,为气之主,职司呼吸,若肺失清肃,气不得降,上逆则发为咳喘。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若肾虚气不摄纳,则引起喘息。因此,既有外感内伤之别,又有寒热虚实之异。临床应用时应审证求因,随证选用不同的止咳、平喘药,并配伍相应的药物,方能标本兼顾,切不可见咳治咳,见喘治喘。 个别麻醉镇咳定喘药,因易成瘾,易恋邪,用之宜慎。 苦杏仁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杏PrunusarmeniacaL.var.ansuMaxim.西伯利亚杏P.sibiricaL.东北杏P.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armeniacaL.的成熟种子。生用。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1.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本品味苦能降,主入肺经,降肺气之上逆,兼能宣肺气之郁滞,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用于多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配麻黄、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即三拗汤。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燥热咳嗽,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肺热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本品含油脂而质润,味苦而下气,故能润肠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五仁丸。 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本品含苦杏仁苷及脂肪油、蛋白质、各种游离氨基酸。所含苦杏仁苷,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过量食用,可能使呼吸中枢高度抑制而中毒,甚至死亡。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对蛔虫、钩虫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有杀灭作用,且有润滑性通便作用。此外,还有抗肿瘤、镇痛等作用。 苏子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成熟果实。生用或微炒,用时捣碎。 辛,温。归肺,大肠经。 1.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本品辛温而不燥,质润下降,长于降气化痰,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于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气逆咳喘,食少难消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如苏子降气汤。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本品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同用。 煎服,5~10g。 本品有滑肠耗气之弊,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百部 《名医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sessilfolia(Miq.)Miq.蔓生百部S.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uberosaLour.的块根。生用,或蜜炙用。 甘、苦,微温。归肺经。 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主入肺经,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尤以治久咳虚嗽者为良。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外感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若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治肺痨咳嗽,阴虚者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2.杀虫止痒,用于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等。本品有杀虫之功,可制成杀虫剂。治蛲虫病,以本品浓煎,睡前保留灌肠。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剂外搽。 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所含百部碱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对组织胺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水煎剂及醇浸剂对头虱、衣虱等均有明显杀灭作用,对鼠蛲虫有显著杀灭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及多种球菌、杆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枇杷叶 《名医别录》 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叶。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苦,微寒。归肺、胃经。 1.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肃降肺气而止咳。治肺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同用。治燥热咳喘,配桑白皮、知母、沙参等,若肺虚久咳,则配阿胶、百合等养阴润肺药同用。 2.降逆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哕逆。本品能清胃热降胃气而止呕吐、呃逆,常配橘皮、竹茹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取其清胃止渴之功。 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本品含挥发油及皂苷、熊果酸等。有止咳、平喘、抗炎作用及轻度祛痰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桑白皮 《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小乔木植物桑MorusalbaL.的根皮。生用,或蜜炙用。 甘,寒。归肺经。 1.泻肺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等。本品甘寒性降,主入肺经,以泻肺热、平喘咳为专长。治肺热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若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可配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宣肺逐饮之药同用。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实证。本品能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浮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饮。 煎服,5~15g。泻肺清热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含多种黄酮衍生物,如桑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本品有利尿、降压作用,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对兔离体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 葶苈子 《神农本草经》 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独行菜LepidiumapetalumWilld.或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L.)Webbexprantl的成熟种子。生用或炒用。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1.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泻肺平喘。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实,则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水肿胀满。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黄,即己椒苈黄丸。治结胸证之胸胁积水,配杏仁、大黄、芒硝,即大陷胸丸。 煎服,5~10g;研末服,3~6g。 本品性泄利易伤正,只宜于实证。故肺虚喘促,脾虚肿满,膀胱气虚,小便不利者,忌用。 两种葶苈子醇提取物,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大剂量可引起心律不齐等强心苷中毒症状。本品尚有利尿作用。现有用于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者。 部分化痰止咳药简表 分类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 化痰药白附子辛、甘,温。有毒。归肝、胃经。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散结解毒。用于头痛、眩晕,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瘰疬及毒蛇咬伤。3~5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 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用于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内服30~50g,冲服。 昆布咸,寒。归肝,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脚气浮肿及水肿。6~12g。 瓦楞子咸,平。归肺、胃、肝经。消痰软坚,化瘀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癥瘕痞块。10~15g,宜先煎;研末服,每次1~3g。 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燥热便秘,头痛目赤。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海浮石咸,寒。归肺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咳嗽痰稠,瘿瘤,瘰疬。10~15g,打碎先煎。 海蛤壳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咳嗽气喘,瘿瘤,痰核等。10~15g。蛤粉宜包煎。 礞石咸,平。归肺、肝经。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用于顽痰老痰胶结,癫狂惊痫。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用于咳嗽痰多,胸满喘急。3~10g。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用于咳喘痰多色黄,外感风热咳嗽有痰者。6~10g。 止咳平喘药马兜铃苦、微辛,寒。有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3~10g。外用适量,煎汤薰洗。 紫菀辛、甘、苦,温。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有痰。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用之。5~10g。 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止咳化痰。用于多种咳嗽。5~10g。 白果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敛肺定喘,缩尿止带。用于哮喘痰嗽,带下,白浊,遗尿尿频。5~10g,捣碎。生用毒性大,多炒用。 洋金花辛,温。有毒。归肺、肝经。平喘止咳,镇痛止痉。用于哮喘咳嗽,心腹疼痛及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癫痫,小儿慢惊风。麻醉,用于外科手术。多作散剂吞服0.3~0.6g;作卷烟吸,每日不超过1.5g 化痰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痰不是疮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使气机阻滞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故分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法。 方剂举例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 常用药物疏风化痰药,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陈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贝母、香附、白芥子等;养营化痰药,如当归、白芍、丹参、熟地、茯苓、党参、贝母、首乌、桔梗、瓜蒌等。 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的病症,如颈痈结块肿痛。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癖、肉瘿等。养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岩日久体虚者。 注意点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慎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之弊。 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补气,理气化痰。 [主 治]瘰疬、乳岩等日久体虚、气滞痰凝之证。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生姜、大枣同用,也能益脾胃 元气。香附疏肝理气,贝母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化痰且引诸药上行。全方以养营扶正为主,理气化痰为辅,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伤正,故适用于病久体虚之瘰疬、乳岩等病。
旋复花汤《金匮要略》卷下:旋复花汤处方旋复花9克葱14茎新绛少许
功能主治理气通阳,活血散瘀。治肝着,胸闷不舒,甚或胀痛,用手按捺捶击稍舒,喜热饮,妇人半产漏下,脉弦大。
用法用量用水毫升,煮取毫升,顿服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外台秘要》卷八引《范注方》:旋复花汤处方乌头1枚(去皮,熬)旋复花细辛前胡甘草(炙)茯苓各3克半夏6克(洗)生姜6克桂心12克
制法上九味,切。
功能主治治胸膈痰结,唾如胶,食不下者。
用法用量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猪肉、冷水等。
摘录《外台秘要》卷八引《范注方》
《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旋复花汤处方旋复花3克厚朴白术枳实(炙)黄芩茯苓各9克半夏(洗十遍)芍药生姜各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妊娠六七月,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毫升,分二次空腹时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醋、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验方》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旋复花汤处方旋复花甘草(炙)牡蛎(末)各7.5克萎蕤紫菀(洗去土)桔梗(锉,炒)各15克生地黄汁生姜汁各60毫升
功能主治治肺痿,咳嗽唾稠涎,身体羸瘦,喘急盗汗。
用法用量上八味,除生地黄汁、生姜汁外,均细锉。每服15克。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下地黄汁、生姜汁各少许,再煎取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产育宝庆集》卷上:旋复花汤别名旋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卷九)。
处方旋复花赤芍药半夏曲前胡麻黄(去根、节)荆芥穗五味子甘草(炙)茯苓杏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产后外感风寒暑湿,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及妇人胸中作痛,呕吐黄痰清水。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产育宝庆集》卷上
《重订严氏济生方》:旋复花汤处方旋复花(去根)半夏(汤泡七次)橘红干姜(炮)各30克槟榔人参甘草白术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