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抗疫奇兵rdquo应急

年2月17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话被网友制作成短视频,在朋友圈流传开来:“面对这次疫情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治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重中之重的任务,药物研发这项工作一直遵守‘老药新用’的攻关思路来开展。科研攻关组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层层筛选,从几万个药物到几千、到几百、到几十、到几个,于是,磷酸氯喹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药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磷酸氯喹,是一种已在临床上应用70多年的抗疟药,既往研究明确提示它不仅具有抗疟作用,还有广谱的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而这种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上,也显现出疗效。

“无论是重症化率、退热现象还是肺部的影像好转时间、病毒核酸的转阴时间和转阴率,以及缩短病程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研判,用药组优于对照组。”孙燕荣说。

“一个月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很短暂,但对于和疾病斗争的患者来说非常漫长。”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的一句话,道出了科研攻关抗击疫情的紧迫性。

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防治”。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特别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

而磷酸氯喹的遴选过程,正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的缩影。在决战之地湖北,各地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相关企业,各方力量迅速行动起来,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集中优势兵力打响科研攻坚战。

组建团队、启动专项、分离毒株……一线科研人员以分秒必争的状态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成为抗击疫情前线的一支奇兵。

科学防治,首先要快速解码、识别病毒。

1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首株新冠病毒毒株。

1月8日,初步确认新冠病毒为疫情病原。

1月9日,将病原学鉴定取得的初步进展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

科学防治,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关键。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从7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中筛选出约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再反复试验选定个左右药物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最后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部分药物已初步显示出临床疗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抗疟药物磷酸氯喹、抗流感药物阿比多尔被纳入治疗试用药物。

据孙燕荣介绍,目前我国科研人员还在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药物的科研攻关工作,高度重视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加快推进包括中医药,以及可利霉素、汉防己甲素、阿兹夫定等一系列药物在临床方面的研究。

科学防治,要加快研发克制疫情的疫苗。

疫情伊始,我国已第一时间启动疫苗研发工作,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加速疫苗研发。

“过去我们用串联的方式,一个试验结束看看结果后再进行第二个试验,现在我们把这样的周期变成并联的方式,很多试验在同步推进。”从事重组蛋白疫苗研发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说。

随着疫苗研制进程不断推进,好消息接连传来:医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于4月12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世界卫生组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jfjj/5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