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梦想旅行家”,遇见最好的自己。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自然康复(下)
(陈厚琦,发表于年11月香港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自然医学高层论坛论文集)
怎样逆转冠心病和脑中风?
对于健康人群和轻度亚健康群体,抗衰老医学推荐的预防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各种方法和建议,毫无疑问是积极措施。但是,对于已经产生较重程度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中度和重度亚健康患者,仅仅预防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更加明显有效的途径,才能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及与此相关的冠心病和脑中风。
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带来几方面的问题:1)血管内壁增厚和血流通道狭窄。血栓一旦形成,就出现阻塞。2)血管内壁存在严重的慢性炎症。此慢性炎症导致血液中血栓形成的倾向大于溶解,血液进入高凝状态,血液淤积且血栓很易形成。3)如果慢性炎症未被有效控制,硬化斑块将从稳定向不稳定演变。这是形成血栓的又一途径。4)动脉血管内皮层功能出现异常。血管失去扩张功能,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被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产生被抑制。因此,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及与此相关的冠心病和脑中风,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情,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才能奏效。
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的粥样硬化斑块,保持血液中促栓与抗栓之间的动态平衡。2)控制动脉血管内壁的慢性炎症。3)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的正常功能。
(一)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保持血液中促栓与抗栓之间的动态平衡。
德国著名的内科医生HansA.Nieper(M.D)开创了利用蚕丝蛋白消解酶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根据他报道的临床应用结果,连续服用蚕丝蛋白消解酶12-18个月,大多数患者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问题均能逆转。因而,Nieper医生称之为‘奇迹酶’(MirecleEnzyme)。
蚕丝蛋白消解酶,是一种能够消解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活性酶。这种酶为蚕蛾羽化出茧时所用,是蚕幼虫肠道中的共生菌粘质沙雷菌产生。历经全球性三十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蚕丝蛋白消解酶的生物医学功效已经得到证实。它能够消解和清除人体内无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血液凝块、组织囊肿和血管内壁的硬化斑,能够止痛与消炎,对人体正常功能无副作用。
由于蚕丝蛋白消解酶的奇特作用,欧美抗衰老医学界将其用于逆转多种慢性疾病,其突出的有效性包括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消解血液中的血栓形成因子。美籍华人陈厚琦博士在美国芝加哥的自然康复中心,用蚕丝蛋白消解酶和纳豆激酶的组合配方,帮助许多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患者摆脱了死亡威胁。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包括:70%左右的高血压,冠状动脉慢性梗塞(冠心病),脑梗(缺血性脑中风),颈动脉狭窄(长期头晕),糖尿病血管病变并发症(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心梗、脑梗、肾脏病变)等。
蚕丝蛋白消解酶在血液中与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结合,使自身得到保护、延长了它的有效活性时间长度。由α2-巨球蛋白将其运输到发炎部位。在发炎部位,蚕丝蛋白消解酶消解、破坏炎症诱发因子。炎症诱发因子包括:慢性炎症主要指标蛋白CRP、与动脉血管硬化密切有关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复合物、被氧化的胆固醇、死亡的细胞垃圾、沉积在人体内的各种无生命活性的蛋白或蛋白复合物、血液中的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的血液循环颗粒(蛋白-抗体复合物)、各器官内的坏死组织等等。
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是恢复血管内壁正常功能的前提和防止血栓阻塞血管的必要条件,也是逆转由动脉血管硬化引起的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性措施。同时,蚕丝蛋白消解酶也能够清除血栓形成因子—血液中的蛋白纤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被异常激活后形成血栓凝块,有助于血液流通和减少血管阻塞的机会。改善血液循环与防止血栓形成,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机会至关重要。
纳豆是黄豆经枯草杆菌发酵而产生。纳豆激酶是枯草杆菌的产物---一种纤维蛋白溶解酶,具有强烈溶栓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这种酶的强烈溶栓作用,被日本教授HiroyukiSumi于年发现。当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的研究时,偶然发现了食物纳豆中含有的一种天然化合物能够使血凝块在下溶解。这种天然化合物经研究被定名为纳豆激酶。它的溶栓作用超过多种被研究过的其它天然化合物。
美国俄勒冈州的医生Dr.MartinMilner的研究发现:纳豆激酶有类似人体体内自身的纤维溶酶(Plasmin)的作用。除了直接溶解血栓的作用外,它还能够诱导人体其它纤维溶酶的释放和产生。纳豆激酶和人体自源性的纤维溶酶共同作用,在人体内发挥有效的溶栓作用。人体内自源性纤维溶酶的激活,有利于血液中促栓与抗栓之间的动态平衡。
蚕丝蛋白消解酶与纳豆激酶的组合配方,被称为奇迹酶MirecleZyme。该复合酶制剂表现出两者的特点:既能够有效消除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又能够强效地溶解血栓或血栓形成因子。与现有的溶栓药相比,蚕丝蛋白消解酶与纳豆激酶在体内的有效时间是数小时,而多数现有的溶栓药在体内的有效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
在奇迹酶的作用被发现以前,EDTA法曾经在欧美被作为有效方法,与冠状动脉搭桥相比。特别是对那些无法施行搭桥手术的患者,EDTA法被视为救命法宝。EDT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广为使用。EDTA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与其它矿物质离子螯合。此特性被用来移走血管内壁的钙沉积。被称为现代“螯合治疗法”之父,美国的高登(Dr.Golden)医生用EDTA螯合治疗法救活了许多病人。这些病人腿上已经没有可以选用的静脉血管做心脏血管搭桥手术了。
欧美诸国的医生用EDTA法挽回了许多严重冠心病和脑中风患者的性命。美国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鲍林博士认为,EDTA法可以取代冠状动脉搭桥法。奇迹酶的作用被发现以后,德国著名内科医生HansA.Nieper说:奇迹酶法是穷人的EDTA法。因为EDTA法费用不菲且需要多次住院。奇迹酶法却简便易行。十九世纪一位有名的法国医生说:人与动脉同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奇迹酶是中老年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的至宝。
(二)控制动脉血管内壁的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贯穿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全过程。免疫细胞异常介入是慢性炎症发生的关键。炎性反应使得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在硬化斑块上。这些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溶解硬化斑块的纤维成分,使不稳定硬化斑块上的硬化帽破裂脱落,导致心脑血管的急性堵塞。这是脑梗和心梗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于重度亚健康、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程度已经较高、已经出现心脑血管狭窄的患者来说,预防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在采取上述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和溶解血栓或血栓形成因子的同时,必须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控制血管内壁的慢性炎症。
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在动脉血管内壁中,能够激发大量氧化活性自由基的产生,进而使血管内壁细胞内处于静息态的核转录因子NF-kb被激活。活化的NF-kb导致多种基因表达,包括产生TNF-α等免疫因子。过量产生的TNF-α等免疫因子攻击动脉血管内壁细胞,导致血管内壁出现慢性炎症。与此同时,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中激活氧化型胆固醇的受体基因表达,为氧化型胆固醇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创造了条件。氧化型胆固醇在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的协同下,诱导内皮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分子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包括制造、分泌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等化学物质,吸引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进入动脉血管内壁,促成并恶化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同样,在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氧化型胆固醇等诱发因子的激活作用下,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内部处于静息态的核转录因子NF-kb被激活,活化的NF-kb导致多种基因表达;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被活化后过度表达。大量产生的TNF-α等免疫因子攻击动脉血管内壁细胞,导致粥样硬化加剧和硬化帽破裂加速脱落。因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是控制动脉血管内壁的慢性炎症。而控制慢性炎症的关键则是:调节NF-kb和TNF-α之间的平衡。
NF-kb和TNF-α两者互为因果,过度抑制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过度活化会产生炎性反应。用来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TNF-α单克隆抗体所产生的副作用---癌症和感染性疾病增多,是过度抑制TNF-α削弱人体免疫功能的例证。治疗非典(SARS)急性发生时,通过糖皮质激素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则是抑制过多的TNF-α所产生的急性炎症之例证。
调控NF-kb的活化和TNF-α基因的表达,正在成为抑制动脉血管慢性炎症的策略。大量生物医学研究结果证明:某些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能够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的异常活化或控制免疫因子TNF-α基因的过度表达。下述天然化合物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核转录因子NF-κb之激活,从而控制TNF-α基因的过多表达。它们包括:桑树叶提取物、芹菜素、大豆提取物(类黄酮)、水龙骨提取物、杨梅黄酮等。下述天然化合物能够抑制NF-κb的异常激活,包括:白藜芦醇、姜黄素、绿茶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陈年大蒜提取物S-烯基半胱氨丙酸、粉防己碱、迷迭香提取物鼠尾草酚、荨麻提取物、西兰花提取物、木犀草素、银杏黄酮等。筛选此两类型功能性营养素的最佳组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定性定量地给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将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白藜芦醇(resverotral)、姜黄素(curcumin)、绿茶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和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等天然化合物,正在成为抗衰老医学的明星。它们正在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问世。根据大量来自全球的研究报道和临床结果,这四种天然化合物应该成为控制慢性炎症的主要天然药物。
(三)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的正常功能
前两方面的干预措施,目的是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的正常功能。正常功能得以恢复,何以会有冠心病与脑中风?但如果没有硬化斑块的清除和慢性炎症之有效控制,也无法实现血管内壁正常功能之恢复。
正常的动脉血管内皮层会持续释放微量一氧化氮,平滑肌细胞籍以调节血管张力。同时,一氧化氮还有以下作用:1)抑制血小板的凝集,2)改善内皮细胞与血液中白血球之间的相互作用,3)抑制血液中的单核免疫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发炎部位迁移,4)抑制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增生。如果内皮层功能异常,一氧化氮的产生减少,这些作用就会丧失。
动脉血管内壁慢性炎症产生的内皮层功能异常,一方面由于一氧化氮的释放量减少导致血管内壁扩张能力减退或丧失,提供了血栓形成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体内自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t-PA)的产生也被显著抑制,破坏了血液中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促栓与抗栓之间的动态平衡。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了凝血和血栓形成。
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造成的内皮层功能异常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除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死亡外,外周动脉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估计中国每年至少有万人次需要使用溶血栓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大量使用的溶血栓药物(如蚓激酶、巴曲酶、阿特普酶、尿激酶、纤溶酶、降纤酶、链激酶、蕲蛇酶和阿加曲班等)和多种治疗血瘀症的中药制剂,在解决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生的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药物的成本和时效,使其治疗效果受到限制。抗衰老医学提出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我们需要高效、长效、价廉且副作用小的溶栓药;(二)溶栓和去血瘀以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功能。
值得推荐的高效、长效、价廉且副作用小的溶栓药物,在第(一)部分‘清除动脉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保持血液中促栓与抗栓之间的动态平衡’已有分析和说明。
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是内皮细胞内生成微量一氧化氮的关键。大量研究结果和临床数据表明:补充维生素B3(泛酸)和卵磷脂有助于乙酰胆碱的合成。也是诱导内壁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在内源性的谷胱甘肽和外源性抗氧化物的促进下,一氧化氮合成酶会催化L-精氨酸转变成一氧化氮。
谷胱甘肽是人体细胞中被发现的最强的抗氧化物。血管内壁细胞中的谷胱甘肽对于诱导内壁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表达起着关键作用。谷胱甘肽由三种氨基酸组成:谷氨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它在体内能够保护许多蛋白质和酶等分子中的巯基不被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氧化,从而让蛋白质和酶分子发挥其生理功能。全世界发表的关于谷胱甘肽的研究论文已超过6万篇。直接补充谷胱甘肽在血液中就被消耗完,因此必须补充谷胱甘肽的组成成分,由其在细胞中合成。谷氨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这三种组成成分中,半胱氨酸因为不稳定,需要特别补充。
用于逆转动脉血管内皮层的功能异常的外源性天然化合物包括:银杏黄酮、绿茶中的儿茶素、咖啡豆的可可多酚、葡萄种子/松树皮提取物中的花青素前体OPC、山楂黄酮和褐藻昆布多酚等。
高半胱氨酸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合成酶的表达,损伤内皮细胞功能。银杏叶提取物EGb可预防这一负面影响,从而对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咖啡豆含有的可可多酚(咖啡类黄酮)能够有效地激活内皮层细胞一氧化氮(NO)合成酶的表达,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的扩展能力。绿茶多酚中的儿茶素是清除自由基、抗自由基在体内产生氧化作用的高效抗氧化物。EGCG是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大量研究表明:EGCG能够逆转动脉血管内皮层的功能异常,增强一氧化氮(NO)的生产,提升血管内皮层的扩展能力。深海褐藻含很强的抗氧化物质多酚。绿茶或葡萄的提取物多酚属水溶性,但海藻多酚则兼具水溶性及脂溶性的优点,后者不单在血液中停留较久,还可附在细胞上,发挥作用。褐藻多酚也能够有效地恢复动脉血管内皮层的功能,增强一氧化氮的生产,提高血管内皮层的扩展能力。山楂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和对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型胆固醇ox-LDL的损伤。山楂中的总黄酮有扩张血管和持久降压的作用。葡萄种子/松树皮提取物中的抗氧化物花青素前体能提高血管内皮层细胞一氧化氮NO的产量,从而增加血流量和肌肉的供氧。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佛契哥特博士(RobertF.Furchgott)、慕拉德博士(FeridMurad)和伊格纳罗博士(LouisJ.Ignarro)。获奖原因是他们发现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根据上述信息,给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补充维生素B3(泛酸)、卵磷脂和L-精氨酸,辅以半胱氨酸和外源的抗氧化物,就能促进血管内皮层细胞产生微量一氧化氮,从而逐步恢复血管内皮层的正常功能。但是,前提是清除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和有效控制慢性炎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