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
《伤寒论》。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3克大枣(擘)4枚生姜(切)3.1克石膏(碎,绵裹)3克 上七味,以水毫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00毫升,去滓,温服毫升。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①《内台方议》: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
②《古方选注》:连枝二越脾一汤,治脉微无阳。无阳者,阳分亡津之剂,故于桂枝汤照原方用4分之以和阳,越脾汤照原方用4分之1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冒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因其病在阳,故有阳用二、阴用一之殊。
③《伤寒贯珠集》: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
④《金鉴》: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系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其营卫,非发营卫也。
案例1:
白某,女,75岁,神头村人。因冠心病住本院内科治疗,近感冒发热五日,症见头痛骨楚,腰背疼痛,无汗恶寒,咽干微痛,口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细。
脉症相参析之,酷似太阳病表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然年高体弱,脉象浮细,大青龙汤发散峻猛,显然不宜。似此气血不足者,不予扶正,何以汗出热退?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功用相近,既能散表寒,复可清内热。惟力小性缓耳,体虚脉弱者,正所宜也。拟:
麻黄6g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石膏15g生姜3片红枣5枚
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表郁内热轻证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0岁。深秋感受寒之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剂,得微汗出而解。
二
从桂二越一汤到大青龙的点滴猜想(李医生)
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第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较虚弱者不宜发汗)个人愚见以为,桂二越一汤非发汗方。桂二越一汤的组成是:“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劈)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咬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首先我们来看桂枝汤,桂枝汤后云“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凡欲用桂枝汤解表者都应温覆喝热粥,否则便发不了汗,从桂枝加桂汤用治心阳虚,寒气欲上冲之证可以看出。其实桂枝汤还有一用法,我们来看条“吐利止,而身通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本条未说温覆,喝热粥。用桂枝汤在于调和阴阳“小和之”解肌而不发汗,治疗正虚邪微之证。从桂枝加桂汤到条在到临床实际运用,我们可以得出若用桂枝汤,不喝粥温覆的话,发不了汗的。
我们再来比较下,麻黄和石膏同用的方子,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参考38,39,63,16条。)大青龙汤用以治疗外寒内热,表郁甚。发汗力极强,麻杏甘石汤,用治疗邪热壅肺,见“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功用是清热宣肺。而越婢汤运用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住之。”本方有自汗出,且方后“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可以看出本证或有阳虚因素在内,本方后也未言温覆,发汗,故知本方用意不在发汗。我们看三方中石膏于麻黄用量。大青龙汤,石膏一鸡子大(约为汉3.5两),麻黄6两;麻杏甘石汤,石膏8两,麻黄4两,;越婢汤石膏8两,麻黄6两。方剂用途及药物剂量,我们不难看出,石膏配麻黄,如果石膏用量大于麻黄的,而不喝粥温覆的话,就发不了汗。(石膏寒凉,用量大就在体内清热了,内热不足,则汗不发。石膏+麻黄,辛凉。)
我们再来看桂二麻一汤,从药物上我们可以看成是桂枝汤加麻黄石膏,而石膏二十四铢,麻黄十八铢石膏用量大于麻黄,所以本方温散不及麻桂,凉透不及越婢。方后也未言及温覆等。可知本方实非发汗方,本方用于治疗表郁邪轻,外寒内热。“消息和之”。
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来看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条云不可发汗,宜桂二越一汤,这样提法便成立了,那么为什么要说“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呢?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先来看38条。
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体虚者,或素来体弱,或久病而虚,或劳累过度,或汗出过度等等,脉弱,阳微,切忌不可发汗)其中“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即言不可服,是于可服的大青龙证相鉴别,既言鉴别,就应该有烦躁之症,否则“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就不会误用大青龙汤了。那么,脉微弱,汗出恶风而烦躁,不可服大青龙汤,该服什么方呢?
如果我们把大青龙汤证看成是,伤寒表实证,外郁甚而内“烦躁”,用麻黄汤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再加姜枣一则调和营卫以资汗源,一则内热未伤津化燥用姜枣温脾建胃以防石膏之寒。那么脉微弱,汗出恶风而烦躁,我们可以看成是伤寒表虚证兼内热烦躁,我们就用桂枝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在加麻黄助桂枝散寒解肌,又可反制石膏之寒。这就自然成了桂二越一汤了。仲景组方常是对立统一的。如麻黄汤与桂枝汤,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那么我们可以把大青龙汤于桂二越一汤看成是某方面的对偶统一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此处的脉微弱是相对于脉浮紧而言,即脉象比浮紧弱。
我们再来看7条就容易了,“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处的脉微弱可以看成是脉较浮紧弱,无阳可以看成是较阳郁甚少或轻(这样理解似乎比较勉强些,个人认为完整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是体虚不能发汗的,一种是体不虚但也不需要发汗者,因为表郁较轻)。不可发汗是说不可像大青龙汤证那么大发汗。这样理解的话,此条通也。
后注:7条在现在都理解为,这是汉文的倒叙发(包括现在的大学讲义),当然这样说可以让我们很简单的搞懂,这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呢?这样是否更有助与我们理解大青龙汤证呢?当然这些都是个人之看法,不到之处,望方家指正。
文源:经方临证苑
精彩文章回顾
血虚/贫血的中成药
治疗胃病应该怎样选择中成药
每日学习一方-
每日学习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一方
中医是"天人相应"而非"天人合一"
八种异常警示是否存在心理疾病
《焦点访谈》:麻醉医生为何频频猝死
每天学习一方-
每日学习一方-
每天学习一方-
每天学习一方-
每日学习一方-
漫谈中医
指甲断病(最全)
重大披露:发现中医千古奥妙
每天学习一方-
每日学习一方-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