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别人认为你是这样,所以你才成为这样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你是怎么认识自己的?你是否能想象出自己的样子?你给自己的评价源于哪里?

今天带给大家一个经典理论,镜中我效应。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你活成了别人心目中的你!

镜中我效应”,是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他以“镜中自我”(looking-glassself,)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镜像自我有三方面的要素: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

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他的“镜像自我”表明,我们形成其他人在我们身上所看到的形象,就像我们在镜子看自己一样。他曾承认,“镜像自我”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论社会自我的观点(“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也可追溯到J.鲍德温的自我观点,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发展的。

哎,其实镜中我效应的应用在国内很早就有了。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意思就是: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别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只能看到自己的美与丑,以人为镜,才能知道心灵的善与恶。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讲的是: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以人为镜

这些都是镜中我效应,且经过了很好的运用。

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镜中我效应的几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1、“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我”的认识——一个正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其他反馈渠道,“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

然后,“我”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之后,“我”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相反,在同样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我”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假装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伪善之人”。这个评价会让“我”审视内心,相信自己参与慈善并不是因为伪善。于是,“我”会产生愤怒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中也进一步认清自己——“我”绝不是一个伪善的人。

2、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佛心里住着魔鬼,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说最后,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圣人。

3、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

大家看到了,镜中我效应对我们的影响,是由“镜中我”,变成“真的我”的过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我是模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11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