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针对疾病
乙肝,是由乙肝病*感染肝脏引起的以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为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携带者。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常见乏力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可见*疸、发热,伴肝功能损伤。肝实质细胞炎症损伤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病*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乙肝病*感染,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分别占0%和45%。人群对乙肝病*普遍易感。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HBeAg阳性、乙肝病*DNA高水平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一般与乙肝患者或病*携带者一起共餐、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乙肝病*。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二、疫苗简介
我国现批准上市的乙肝疫苗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两种,剂量分0μg、20μg和60μg三种。三、疫苗作用
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剂接种程序后-个月检测血清抗-HBs≥0mIU/mL,是疫苗接种防御乙肝病*感染的可靠标志,具有长期保护作用。对持续暴露于乙肝病*感染环境中的免疫缺陷者,建议每年检测一次血清抗-HBs并进行加强免疫,以维持抗-HBs≥0mIU/mL获得持续保护。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对新生儿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许多乙肝流行国家已有效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四、免疫程序
(一)适用对象所有未感染乙肝病*且未获得乙肝免疫力的无禁忌症人群均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因此,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8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二)接种剂量、剂次和间隔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针,按照0、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针疫苗后,在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针。、新生儿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应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每针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细胞乙肝疫苗0μg。(2)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肌内注射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注射首针乙肝疫苗;每针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0μg或CHO细胞乙肝疫苗20μg。建议接种第针乙肝疫苗后-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0mIU/mL,按0、和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针乙肝疫苗。()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应在出生2小时内尽早接种;新生儿体重小于g者,也应尽早接种第针乙肝疫苗,满月龄后,再按0、和6个月程序完成针乙肝疫苗免疫。2、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细胞乙肝疫苗每针次20μg。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可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针次,对0、和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针乙肝疫苗。具体操作按选用的适用疫苗的说明书执行。(三)接种方法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五、其他有关事项
(一)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
(二)意外暴露者:指其皮肤或黏膜接触HBsAg阳性或HBsAg不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者。
、若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查知抗-HBs阳性(≥0mIU/mL)者,无须再接种。
2、若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针乙肝疫苗(20μg),于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
审核叶新贵供稿
刘铭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