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2寒热错杂痹证的治疗
对于寒热错杂痹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商宪敏教授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木防己汤加减化裁,并根据寒热的轻重、兼风兼湿兼痰兼瘀的不同以及有无气血阴阳之虚灵活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木防己汤均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组成。本方辛通苦泄,集清热、散寒、温阳、开痹、止痛于一方。麻黄、桂枝祛风寒、通经络;附子温阳、开痹、止痛;白术、防风除湿祛风;芍药、知母清热养阴;甘草、生姜和胃调中。木防己汤由木防己、石膏、人参、桂枝组成。本方原用于治疗饮停胸胁,为祛痰之剂。湿性黏腻,湿邪在痹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正由于湿邪的参与,使热、寒邪与湿邪结合,胶着筋骨脉络,致使痹证缠绵难愈。然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以温阳散寒之力较强,清热之力稍逊。
故商宪敏教授又结合木防己汤取防己、石膏清热之功,将二方融合治疗寒热错杂痹之症。寒热错杂痹证有寒重热轻、热重寒轻、寒热并重的区分,在治疗上分别采取散寒为主、清热为辅,清热为主、散寒为辅,散寒清热并重的方法指导临床用药。常用的温阳散寒药物有麻黄、桂枝、细辛、制附片、淫羊藿;清热药物有石膏、连翘、防己、赤芍、丹皮、虎杖、知母、秦艽、青蒿;散风药有防风、僵蚕、羌活、独活、青风藤;祛湿药有防己、威灵仙、白藓皮、薏苡仁、革解;通经活络有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穿山龙;活血化瘀有丹参、红花、地龙、姜黄、川芎、牛膝;止痛药有白芍甘草汤(赤芍、白芍、甘草)、延胡索、炙马钱子;化痰散结有夏枯草、白芥子、贝母、牡蛎;脾虚者常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肾虚者,常用熟地、女贞子、桑寄生、补骨脂、淫阳藿;气血两虚者常用当归、白芍、鸡血藤。寒重于热者,重用温阳散寒药物,辅以清热药物;热重于寒者,重用清热药物,辅以温阳散寒药物;寒热并重者,则温阳散寒与清热药物并重。
专家介绍
商宪敏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年,擅长诊治风湿病、肾病、心肺疾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病、颈腰椎病、肾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肾衰竭、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支气管炎、代谢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亚健康、胃肠功能紊乱、便秘、高脂血症、肥胖、失眠、抑郁症、痛证及免疫性疾病疗效显著。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挂号费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商宪敏教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