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关键词 区委书记卢春强在会上明确了临安融杭四大举措,其中在“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特色优势”中,强调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名片,坚持把历史文化作为第一灵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可以说,历史文化在临安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昌化,古称紫溪、武隆、唐山、吴昌等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定名昌化。昱岭、天目拱卫左右,山林茂而溪水足,百姓勤而作物丰,舟楫通而商贾远,文化重而人才出,“自唐宋元明以迄清代,孝子顺孙忠臣义士代不乏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厚重的人文积淀,吸引文人墨客来此驻足吟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也形成历史上的“唐昌十景”。
“唐昌十景”之说,始载于民国《昌化县志》卷十五《事类志》,“唐昌十景”之名也系从唐山、吴昌、金昌、昌化等名组合而来。
一、五龙环治一、五龙环治
一、五龙环治
“县西北里许。武隆山者,昌化之镇岳也。隐隐赈赈,石应图识,以其支脉蜿蜒,五脉,介于双溪之间,围拱县治,故又曰五龙山云。有诗入艺,凡属武隆诸作皆是。”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武隆山,县西北一里许,高一百五十丈,延袤二十里。其巅有池,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今日昌化镇,蓝天下的即武隆山
(照片由昌化镇人民政府提供)
“五龙山”即武隆山,位于今昌化镇西街村。唐万岁通天元年(),改紫溪县(即今昌化)为武隆县,即取此山名。
二、双涧响空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双溪,县南百步许,乃晚溪东流。溪中有洲,水分南北,过县复合于一。湍声澎湃,岩谷响应。宋熙宁间县令陆元长临北流为亭,东坡题诗记事,有‘双涧响空’之句,自后文士留题者多。开禧二年()令章伯奋做新亭于上,徐观有记入艺文。”
▲今日河桥镇双溪口(宋红星摄)
双溪,位于今河桥镇河桥村双溪口一带。昌化溪与昌南溪交汇口,称双溪口。抗战时期,浙西第三中学驻此。
三、紫峰插云三、紫峰插云
三、紫峰插云
三、紫峰插云
“县东北三里紫云山。峰峦杰出,下瞰溪流,上有紫云禅院。院东偏曰船坳,其山四旁墩阜,中分如涧,有诗入艺。凡属紫云禅院者皆是。”寺院久废。
▲今日紫云山(照片由昌化镇石铺村提供)
紫云山,在现昌化镇东北一里处,位于接官岭之北、石铺村石坎自然村以西。
四、治泉飞雨“县南门外数武。有徐逢吉《治泉记》、周颂孙《治泉赋》及四言诗入艺。”
治泉,今地名不详。
五、甲子风高“县西北十里。有张芬记及诸诗入艺。凡属甲子山及不岁岩、长风岭皆是。”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甲子洞,县西二十里。前山下元季堪姚氏十余人避寇其中,一童子偶出,寇诘知之,积薪洞口熏之,尽毙。”
▲甲子山山域(照片由昌化镇九龙村提供)
甲子山,位于今昌化镇九龙村。原甲子村委会驻地,村居甲子山麓,因山得名。
六、丁当洞古“县西鹫峰山。一名丁东。泉声丁东,四时不绝。有王守矩记及洪咨夔诗入艺。”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鹫峰山,县西五十里,本唐大历中,俱胝道者所居,后舍为寺。其东为白潭山,后有丁东洞,前有回龙潭。”“丁当洞,一名丁东洞。在鹫峰寺后。泉声东,四时不绝,故名。”
丁当洞古,今故址不详,或位于今岛石镇。
七、玉屏曲径“县西六十里,十一都大成,有章起龙《游玉屏山记》入艺。”
玉屏曲径,故址位于今清凉峰镇玉屏村玉屏山。
八、塘溪双源
“县南五十里。有方瑚《塘溪源记》入艺。”
▲今日塘溪源(照片由湍口镇塘溪源村提供)
塘溪,位于今湍口镇塘溪源村。
九、曲岭云深“县西龙塘山。有十八曲岭,上多奇松,人莫能取;有鸠哺峰,如斑鸠饮啄势;有石楼峰,壁立千仞;有莲花峰,奇石攒簇如莲花;有天柱峰,凌虚直上,非复人间丘壑;有巾子峰,其峰如巾,旁多奇树,望似簪花;有珠宝峰,石圆而泽;有石城,有石关,有石天门,有大石埂,有鲤鱼石,拔地而起,宛如游跃;有头陀石,群石参差,偃息林间;有响音石,秀削如圭,高三尺许,击之其音咚咚然;有梅友石,古梅穿石,为石所范,怒而恣生;有无字碑,巨石岿峙,光黝墨石纹,斑驳如沙。籀山之麓,有石龛高丈许,广可容三五人,内有石窟如小钵,线泉纡渗其中,不溢不涸,四时不竭。山之巅曰云海,晓起登崖,云气四合,霞光红晕,罗毂排空,山不尽没,青螺翠髻,出没银涛中。望之若海上三山,指点欲即有石楼峰、响音石及圆觉庵、龙塘诸诗入艺。”
▲位于龙塘山上的第六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普济寺遗址(照片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龙塘山,县西七十里,由十八曲岭而上。山多怪石,层云叠浪,又峙立如门,奇峰出谷,不类尘世。有龙池二,一在山巅,广二百余亩。巨木森然,枝干多剥脱或以为龙挂迹树间,故然;一距上池十里,广十余亩,岁旱人祷于此辄应。”“石龛,在龙塘山麓,高丈许,中可容三五人,内有龙岩和尚跌坐迹。又石窟如小钵,线泉纡渗其中,不溢不涸,盛寒不冰,异哉!真僧之胜迹也。”
▲浙西之巅——清凉峰(刘柏良摄)
曲岭云深,位于今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
十、神池花暖▲天池赏樱(盛黎平摄)
“县西北千顷山。有娑罗岩、娑罗树,初夏花开,香闻数里。又海棠、瑞香、黄精遍生其麓。山巅有龙池,广数百亩。宋淳熙十三年夏中,使奉德寿宫命,来捕金银鱼。有周颂孙龙池赋及娑罗、金鱼诸诗歌入艺。凡属千顷山、龙池诸作皆是。”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千顷山,县西北六十里。高一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广千顷。宋参寥子诗云:‘兹山嵯峨冠天半,尽可见其高矣。其巅有龙潭,广数百亩,鱼皆金银色。宋高宗常命中使取之。有树生西岩,曰娑罗,蔚然孤翠。初夏花开香闻数里,其海棠、瑞香、黄菁遍生山麓。’”
神池花暖,故址位于今浙西天池。
(本期文字由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每周一学
《习近平用典》敬民篇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此处“不”通“否”,fǒu)。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这样一次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旨的党内教育活动,不可能把群众关在门外,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现实中,不管是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更多其他工作,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照群众这一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原典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释义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即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开国君主为成汤。公元前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fǒu):同“否”。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成汤的“镜子论”表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将“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您的zan是最好的支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