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沣/渭/医/声/学/术/系/列/讲/座
辩证的价值与法式
主讲:王也民
时间:年9月4日19:30
地点:南校区教室
王也民学长
王也民,年出生于陕西西安。自幼受家父督导,习练书画。15岁拜师陈氏太极第十代嫡系传人陈玉璋先生习练拳术。年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并被选入中医实验班进行培养。在校期间蒙受各位师长提携研读诸家之典论,经史合参,以求“一以贯之”之道。毕业两年来,在本校陕西医史博物馆受聘为宣讲团指导,得以馆中老师的厚爱与指导,究心馆藏《内经图》及医学发展的流变脉络。同时,受业于原陕西中医学院针推系已退休老教授杜登岭先生学习以六经指导的针药并用。今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科硕温病专业以期寒温一统之圆融。
(一)引入
一、何为辩证?
////////
首先,辩证就是鉴别诊断。在我们中医诊断学中强调辩证和辨病要结合。在我目前的水平,我觉得中医的辨病其实跟现代医学疾病没有很好的优势。比如说我们中医里面的“风”“痨”“鼓”“膈”四大难症,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英年早逝是因为肺痨,但是我们治肺痨的方子,像《十药神书》,很早就有治肺痨的方子,但为什么得肺痨死的人还是很多,我们用辩证讲的话,肺痨的确表现的是一个肺的阴虚火旺,但是用了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月华丸,到底它的治愈率高吗?或者说用了之后他能不能不传染别人?这个我们需要反思。恰恰《金匮要略》里面有张处方叫泽漆汤,泽漆这个药在四川那边叫五朵云,能看到很多近代名医治肺痨治得不错的往往用这味药,而这味药从药理研究讲,也是针对这个肺结核、结核杆菌的,所以我们看辩证和辨病两者结合,我们一定要参考和学习吸纳现代医学。其实现在说现代医学就是西医并不完全严谨,因为西医是他是他的那个比如西医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是物理学的发展推动西医的发展。西医原来的疾病分类和疾病的认识和中医很像,但后来工具理性的发展之后,他们逐渐开始医学重新的分科,对疾病重新的分类,这个叫现代医学。
BEHAPPY
二、为何辩证?
////////
为何要辩证?刚才也提到,因为临床很复杂,“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所以有很多人的症状表现一样,但体质、气候不同,还有同症异病,治疗是不一样的。
BEHAPPY
三、辩证与辨病的关系?
////////
(二)反思与重塑
1.小柴胡汤治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
////////
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的吗?或者说少阳病的主方就是小柴胡汤吗?我们能不能这么讲?比如我们说太阳病的主方是麻黄汤,这个话比较片面,那一见少阳病就是小柴胡汤到底合适吗?之前有一位北中医的学生在南京做了一场经方的讲座。有一条文叫做“偶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然后他在讲:在临床上见到偶而发热的时,就用小柴胡汤。但是那么回事吗?我们桂枝汤也可以偶而发热,蒿芩清胆汤也可以偶而发热,大柴胡汤也可以偶而发热,能不能见到这些就可以直接用呢?因为正经的条文要前后呼应的,那么说显然是有问题的。少阳病的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但小柴胡汤第一次出现是96条太阳病篇,没有到少阳病篇,而96条讲的四大症说的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面是七个或然证。小柴胡汤的病机是什么?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就是说用小柴胡汤的人本身是气血不足的,那口苦、咽干、目眩是气血不足的人得的病吗?单从这3个症状摆到这里面看,是一个风火相煽的表现,它是一个纯实证,从整个伤寒论的体例来讲,我们今天通行的赵开美的版本,在少阳病篇和太阴病篇的方剂很少,那放眼整个的伤寒杂病论出现小柴胡汤的地方没有一条出现过口苦、咽干、目眩当中的任何一个症状,所以方剂学教材当中讲到什么七大症,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在经典的原文中小柴胡汤有多少条文是脉弦,其实很多条文不一定是脉弦。小柴胡汤所治的少阳病其实是属于太阳伤寒的,六经它是伤寒温病都包括的,因为仲景那时候说的伤寒论是广义伤寒,其实六经是伤寒温病都可以通用的,我们后世的温病学派的兴起其实是遇到了一种新的特点的病种而并没有从理法上面重新开一个门派。方药对应很重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用伤寒的方就是六经辩证,用温病的方就是卫气营血三焦辩证,这是不合理的。其实《金匮要略》也是六经辨证,我们教材上有句话叫“六经辨外感,脏腑辨杂病”。那口苦、咽干、目眩用什么方子合适呢?其实在《伤寒论》里没有明显的方剂,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有一个方叫翘荷汤,还有一首方叫银翘马勃散,对口苦、咽干、目眩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少阳温病,而我对小柴胡汤的认识是这本身是一个太阴体质的人,少阳枢机不利,小柴胡汤指的是一个少阳与太阴的合病。其实在柴胡、黄芩在《本经》里面是平性的,但从今天开出的小柴胡汤,柴胡的量是很多倍于黄芩的,再加半夏、生姜、甘草,整个方就是偏温热的,所以在这里用来治口苦咽干目眩是不合适的,除非在这里把黄芩的量开得很大,那这就不是小柴胡汤了。
2.《伤寒论》中治热利的白头翁汤为何在厥阴病篇?
////////
白头翁汤在厥阴病篇出现了两次,治的是热痢,有里急后重,在中医内科学中治疗的是热毒血痢,热毒血痢的病位应该是在大肠吧,那白头翁汤为何不是阳明篇而在厥阴病篇呢?首先在中诊当中学到了肝风内动,其实严格的讲它叫肝风内动于外,目睛上视、角弓反张、手足震颤等表现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其实肝风内动的内容很多,因为肝主疏泄,在全身当中可以影响到很多地方,比如说胃肠道突发痉挛、有些人因为情绪而导致的高血压或心动过速,而肝风可以往上走也可以往下走也可以横犯,像痛泻要方。有一些方剂像镇肝熄风是往上走的,而白头翁汤是往下,下迫大肠,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出现血痢,还有一个表现可以说明是风动的,因为风的善行数变,里急后重往往大便出来的时候是喷射状的,颅内压增高的呕吐也是喷射状的,这都属于肝风内动,都是风象。有的时候我们辨病位也很重要,但你会发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他的问题跟热有关,有风动、实症,不一定需要下迫,他的风可以呕血,也有溺血,所以他的肝风只要符合这个病机,他往哪跑只要你把握轻重就可以,白头翁汤都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
3.《伤寒论》中吴茱萸汤在阳明、少阴、厥阴病篇为何都有出现?
////////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当中在三个病篇中出现,阳明病一次,少阴病出现了一次,厥阴病出现了两次。我们觉得他如果都在三阴的话还可以理解,他怎么在阳明病篇还有。篇中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所以我有一个结论,六经能表明的内容很丰富,不一定完全是病机,他有时候会说到体质和病位,在食谷欲呕。属阳明里面说的是阳明病位,而不是病机。我们胃病开小建中汤,他是太阴病,阳明胃,开小建中汤也可以治胃病,太阴病,桂枝汤呢?是太阴病。开承气汤呢,是阳明病。所以我们说的三阴三阳和脏腑经络的对应,比如太阳小肠,少阳三焦,这是生理状态,疾病是太过不及。疾病的太过不及可以在生理的范围内,就是我生理是阳明,病理还是阳明,所以我是白虎汤证。也可以不在这个范围内,比如我们开大建中汤,脏腑辨证可以说还是胃病,五味散,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但是开大建中汤就是个厥阴病啊,他就不是一-个阳明的病机了,但他是阳明的病位。确定处方的基本上是病机占主导。为啥说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他的核心在于病机。你如果拿病位占主导,很多对不上。三阳病往往容易是单独为病,或者是合病并病,但是三阴病往往是递进的。这里面说吴茱萸汤方剂的命名来讲,他是吴茱萸,从药入手的话,他是偏厥阴的,有息风的作用,可以祛风邪,再一个是领厥阴之气上升。是叶天士讲的。从少阴病和厥阴病我们可以看到异病同治的问题,他们的病机是相同的,但是到底他们细致在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目前我也不能说的非常的清晰。我只是提一下。我不能全说,全说就把路门堵了,老是全说你们自己就悟不出来了。比如你看到吴茱萸是温热的,但是用吴茱萸的地方不仅仅是下痢的,还有呕吐,就是上下都有问题,它需要一个上下的平衡和疏通。这个问题你们慢慢考虑吧。这个在条文里面是吐病并见的。用四逆汤止呕的效果不是很好,吴茱萸汤的话就更好。就像左金丸,左金丸中就有嗳腐吞酸的情况,而吴茱萸就有一个祛除浊邪,开破的作用。因为他辛温的力量很强,他有一个透达的作用,很多阴寒的浊邪她可以透达开,所以吴茱萸在上可以着眼中焦脾胃,有着上下一个通透的作用。
4.大柴胡汤是少阳与阳明合病吗?
////////
大柴胡汤教材里面说的是少阳与阳明合病,因为他里面有大黄,但是有大黄的方子多了,为什么他就是阳明呢,有一个方剂叫柴胡龙骨牡蛎汤,里面也有大黄,他为什么不是阳明胃经呢,桃核承气汤是不是阳明胃经呢。我查了一下他的历史,最早提出少阳与阳明合病是《医宗金鉴》。我们的教材更多的是取方于《医方集解》,他也是这么说。但是我们看最早的成无几注解的《伤寒论》,他里面没有提阳明的字眼。第一部方书吴崑的《医方考》里面也没有提到阳明,而且从这首方剂来看,他要了一个柴胡,以柴胡为主,柴胡是入少阳,但是小柴胡汤在六经里都有,我们可以看到枢机的地方他是四通八达的,你任何一个地方有病就可以影响到他,我们都可以从这里面来入手,所以就是同样的疾病,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治疗思路。大柴胡汤在条文里面有个下痢,不要老说他便秘好不好,在《伤寒论》里面还没有大黄。《金匮要略》里面大柴胡汤有大黄,那里面说到大黄,那里面说了腹满,所以大柴胡汤里面用大黄是不是一个加减呢,我认为他是一个加减。因为小柴胡汤加减灵活。小柴胡汤中除了柴胡和甘草,其他都可以变。大柴胡汤我认为是一个什么证,我认为说腑实证大家老想着太阳腑实证,还有什么阳明腑实证,其实六经都能有腑实证,这是一个少阳腑实证,主要是胆腑实热证。你看我们那个中医内科学里面的黄疸,有一个胆腑郁热用的是大柴胡,其实中医内科学里面很多方子相对应的还是很精当的,他里面没有提出阳明的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胆腑实热的情况,大黄不用也可以,还有枳实,用了更好,主要看他严重程度。为什么呢?有一句话叫胆随胃降,我们从解剖学来看的话,他的胆总管会进入十二指肠,还会进入胰腺,所以很多十二指肠的炎症,还有胰腺炎,都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所以我对大柴胡汤的认识是少阳胆腑实热证,跟阳明没有关系。
5.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少两感吗?
////////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文里明确说"少阴病,始得之。凡发热脉沉者。”没有说合病啊,所以伤寒条文也没有说他到底是六经什么病,但是那个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方剂来以方测证。但是仲景明确说的我们就不要变动了,仲景明确说少阴病,为啥很多人说他是太少两感呢,他有依据,因为里面有麻黄,麻黄解表。问题是表证只在太阳吗?跟大家说一个姚家的思路,叫六经皆有表证,不要一想表证就是太阳。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表证。我们所学到的一首处方叫加减葳蕤汤,他也是少阴表证,那个是少阴表证的热化,这个是少阴表证的寒化。仲景说的少不代表没有,仲景所说的都是他验证过的才在里面写,所以我们不妨把仲景的条文和仲景的方剂当成举例来讲,他不可能把例子讲完,太阴病的方子多了。但是人家把六经的法度放在那里,就是让我们取经。如果不看这个,光看方剂,那么就没有理法方药了,《伤寒论》就只剩方药了,没有理法了。如果这样,我们学出来就不叫《伤寒论》了,就成各家学说了。有人说他是医圣的原因也没有那么神秘呀,就因为他比较早,这句话不对。包括麻黄附子甘草汤他也是一个少阴表证。所以我们要把所有见过的方剂都纳入到六经的体系里面,才叫做真真正正在学《伤寒论》。太阴表证有什么?比如说一个人口唇的溃烂,我们发现他是脾中有浮火,我们用了泻黄散,那个也治疗太阴表证。但是表证不限于此,因为阴阳有无限可分性,所以表里也有无限可分性。不能说表就在皮毛,相对脏腑而言,筋骨肌肉也是表啊。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在某些背景下他是对的。但是脱离那个背景他有问题。
6.结胸病是六经中哪经病?
////////
结胸病用脏腑讲在三焦,从病机来讲他也是寒热错杂的,不要说寒热错杂就是厥阴,少阳的寒热错杂也很多,每-经都可以有寒热错杂。只是厥阴比较多,比较复杂。胡希楚认为半夏泻心、生姜泻心和甘草泻心,寒热并用认为是厥阴病。我思考完我觉得不是厥阴病,他们说厥阴病的理由我觉得有点牵强,就因为寒热并用就是厥阴病了吗,我觉得这三首方剂是太阴病的。再说他也没有严重到厥阴的那个程度,我们就拿脏腑说吧,虽然脏腑说六经不全面,但也可以说嘛。上面三首方也不牵扯肾阴肾阳,心阳之类的。结胸病是少阳的三焦腑实证,是水热互结,大陷胸丸是水热多于火,大陷胸汤火多于水。包括十枣汤也是少阳的三焦腑实证。我建议大家把所有的方剂都往六经里归,没有归不进去的,只有你不会归的。有些是好多经合病或者并病,不是很好归,但不是归不进去。
7.调胃承气汤为何要缓下?
////////
调胃承气汤里面有大黄、枳实、厚朴量用的小,还有炙甘草。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了热结旁流这个词语。热结旁流其实主要是用大承气汤来治疗的。缓下的原因在于六经辨证里面用了热结旁流这个词语来描述。但吴鞠通强调不能用大承气汤,要用调胃承气汤,这个也应该叫上结下流。大承气汤偏于肛门、直肠,用大承气汤不能治疗,要缓缓以至上。比如,十枣汤它不是因为身体虚,而是因为病位在上。
8.桂枝本身能平冲降逆吗?
////////
桂枝味辛甘,性温,是临床常用药物,现代《中药学》教材因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的缘故,大多将其归为解表药物,使初学者以为桂枝之功以解表为最。一种治法叫急开支河,即是一种分流的方法。桂枝加桂汤阻止了腠理,桂枝却可以疏通腠理,使卫气得以正常运行。然观《神农本草经》中桂枝的第一个功效即为主上气,可见,平冲降逆才是桂枝的首要功效。通过《伤寒杂病论》和历代医家的论述,不难发现桂枝可通过辛甘而温之性暖肺、温心、调中、补肾,治疗上中下三焦上逆之证。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桂枝的临床应用范围,更为医家论治气机上逆的病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9.杏苏散能治燥吗?
////////
杏苏散就是轻版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还可以治疗湿证,风能胜湿,它是治湿的,并非治燥。
10.肾气丸是补阳剂吗?
////////
《方剂学》里关于肾气丸的方解对于肉桂和附子的解释是“少火生气”,肾气丸的气虚前提是阴虚,里面的地黄量很大,还有补气阴的山药,其中也有很多寒凉药,所以肾气丸是补气的,但前提是阴虚。
11.何为表证?恶寒发热?
////////
病位偏表即为表证,不一定需要表现发热恶寒。
12.唐宋以前中风主外风吗?
////////
唐宋以后有中风主内风的趋势,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的续命类汤中多用了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等解表药,但不能说主治外风,由于唐至明时期,神农本草经遗失了,而解表为疏通在表经络,祛邪外出。
(三)广大而精微的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与其他辩证的关系
////////
1.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脏腑辨证最明显的缺漏就是缺少对偏表病证的辨识,表证不能完全与感冒划等号,皮毛、经络、肌肉、筋骨的病皆有属表证范畴的情况。对于病程的全面把握也不如六经辨证宏观。虽具体到脏腑,但容易导致孤立的判断,有失整体的把握。六脏六腑皆由六经之名所统。
阴阳之中可复分阴阳。就肝脏而言,生理虽属厥阴,病理则千变万化,不总在厥阴。如肝脏病在阳明有当归龙荟丸证,在少阳见柴胡疏肝散证,病少阳与太阴合病会有逍遥散、痛泻要方等证,病太阴可见小建中汤证、补中益气汤证,病少阴有暖肝煎证,病厥阴可有乌梅丸证、大建中汤证、天雄散证等。至于奇恒之腑在生理上虽未有六经名目的归属,但非谓不在阴阳六经之内,应是归属上不易一一对应。然诊断上仍法六经辨证,如脑病于阳明可有大承气汤证的时候;桂枝茯苓丸可治女子胞病于阳明的水瘀互结证。
《金匮要略》非是脏腑辨证,仍宗六经。
《金匮要略》被普遍认为是用脏腑辨证原则。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为一体,应该为一种体系贯穿。
《皇汉医学》就以六经统全书。仲景先是阴阳分类,后以具体病名分类,前者为普遍性,后者是特殊性。六经可含万病,各个病也可分六经。单一的六经为病各有现证规律,杂病是多经夹杂的合病,虽然依然需要明辨六经以别何经相杂,但又因杂病的表现较为固定,若命名总是以某经与某经合病这般表述明显不方便传递明确的信息,所以另立病名。从《伤寒论》的体例而看,先示六经为病,再列具体病名(如霍乱、阴阳易等)。是先明常法,才能知常以达变。
以《金匮》述疟病为例,病于阳明有白虎加桂枝汤;在少阳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少阳合太阴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阴有牡蛎汤、蜀漆散;在厥阴有鳖甲煎丸。
《金匮》依旧在讲六经名目,如:“太阳中热者,暍是也。”“阳明病,脉迟者,……,此欲作谷疸。”“少阳脉卑,少阴脉细”“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厥阴之为病,消渴,……,食即吐,下之不肯止。”另外“痉湿暍”“中风历节”等病且难归属脏腑,多居经络筋骨皮毛之地,如葛根汤、麻黄加术汤、瓜蒌桂枝汤、旋覆花汤、甘姜苓术汤、防己茯苓汤、头风摩散、风引汤、苦参汤、蛇床子散等等显然不能完全以脏腑统摄。
2.与经络辨证的关系
经络辨证内容早在《内经》已有,但经络学说体系在《内经》中尚未发展至完善,十二正经里没有“手厥阴心包经”的说法。从后来完善名称的十二正经而言,又皆属六经范畴。奇经八脉是否不归六经呢,阴阳者是“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只因其不与脏腑直接连属故理论上未以六经三阴三阳命之,但仍在阴阳之内,只是不便归于某一经内。病理情况下依然用六经辨证,如“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可属少阴形质表证。《金匮要略》肾着汤可针对寒湿困阻的带脉病,属于太阴寒湿表证。
3.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内经》首论卫气营血本属生理内容,叶氏以卫气营血分别概括温病特有的证候、病机、病程。而伤寒、杂病皆可有病于卫气营血分的情况,非独温病,难道人不得温病便丧失了卫气营血吗?卫气营血并不脱离六经。叶天士说“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由此可知伤寒与温病是辨证不异而论治有别(符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三时伏气外感篇》对春温病机理概括为“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温病逢源》有“况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治温病者,乌可舍六经而不讲者哉!”之论。六经不独为伤寒而设,卫气营血也不独为温病所立。
卫气营血分病可以根据病情归纳在六经之中,例如:太阳卫分寒化证如麻黄汤证、太阳卫分热化证如银翘散证;太阳气分证如五苓散证;太阳营分证如新加汤证;太阳血分证可有桃核承气汤证。
4.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三焦辨证多言吴鞠通所立,但从《温病条辨》的内容而看确是辨六经、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的结合。《温病条辨》之三焦非只三焦腑,其含义一部分指生理部位,又一方面指病理表现及发展变化。
《温病条辨》中六经字眼不胜枚举。如“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名曰温病。”“少阴三疟,久而不愈,……,扶阳汤主之。”“暑邪深入厥阴,……,椒梅汤主之。”
仲景对三焦绝不是视而不见,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字眼“上焦”九次,“中焦”四次,“下焦”八次。如《伤寒论》第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又如第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条论述病证涉及手少阳三焦经病变,故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论亦不足以成立。
“辨×××”并不一定就等同“×××辨证”,因为“×××辨证”是体系,必须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例如辨心阴心阳的虚实关系不能概括为“心阴心阳辨证”。吴氏以三焦为纲划分证候,实便于指导治疗用药,不失为一种分类方法。虽然仲景也未有言“六经辨证”,但六经的全面性奠定了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而辨三焦无论是从病位、病情还是病程都可以被脏腑经络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所替代,更不用说六经辨证了。离开了其他辨证体系只辨三焦不足以辨清治准。
《温病学》教材讲“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而准确,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
实际上二者结合依然不能辨清病机的层次,且应在六经辨证的统览下方可立法全面。如下焦血分证除温病常用的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导赤清心散之外。到底是病于太阳的桃核承气汤,或阳明的抵挡汤,又或是病于太阴的黄土汤,少阴病猪苓汤,还是厥阴病的白头翁汤?不得而知。
可见脱离了六经但将辨卫气营血与三焦相结合也明显不足以认准病机。
5.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只与八纲辨证为平级,但站在阴阳层面上看八纲实为阴阳两纲。景岳称其为“二纲六变”,正式出现“八纲辨证”说法已到清末由祝味菊提出。而“阴阳”在六经辨证中各分为三,且各有表里、虚实、寒热。因此在辨别阴阳上六经辨证更为细致。
BEHAPPY
二、六经辨证与其他辩证相比的优势
////////
天人合一的全面性(可囊括其他各种辩证体系)
抽丝剥茧的细致性
结论
////////
六经皆有在经在脏腑,皆有表里虚实,皆有风寒暑湿燥火化。亦可彰明病机、病位、体质。
无论外感或内伤,伤寒或温病咸不出六经之治节。(仲景所谓为广义伤寒,囊括温病。叶天士明言“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薛生白《湿热病篇》六经名目六十余处,远超卫气营血三焦。吴鞠通《温病条辨》六经字眼不计其数。王孟英《温热经纬》以叶薛诸家为纬,而以仲景为经。故恽铁樵主张辨温病仍当宗六经辨证,此乃真知灼见。)
(四)辩证的基本法式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