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一)、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二)、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三)、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四)、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1增强免疫功能
2对干扰素的作用
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促进机体代谢
5改善心功能
6降压作用
7保肝作用
8调节血糖
9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激素样作用
1、小便不通。
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
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
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
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
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
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贞芪扶正系列,汲取更多活力
贞芪扶正颗粒贞芪扶正颗粒主要成分为黄芪和女贞子。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女贞子也能诱发淋巴细胞增殖,起到免疫增强的作用,两药都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合用后可显著提高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率及疾病的复发率,并对多种疾病具有防治作用。贞芪扶正颗粒适用人群广、效果确切,老少皆宜、男女都适用。
您的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