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群养生每日一药黄芪

中医有一个汤剂叫“玉屏风散”,形象地说它就像玉一样珍贵结实,好比一面屏风,把风寒挡在外面,使屏风内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不受侵害。该汤剂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组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黄芪。《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多年生草本,高50~80cm。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23mm,宽3~10mm,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花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甚短;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2体;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生长在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②内蒙黄耆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而且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长4~9mm;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甘,微温。

入肺、脾经。

《本经》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黄芪: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黄芪: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恶防风、龟甲与白鲜皮。茯苓为之使。还有黄芪、黄芩音接近,在药房配药时容易给错,药性完全不一样,务必注意。

①治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②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炒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赂》防己黄耆汤)

③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④治痈疽诸毒未穿破者:黄耆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⑤治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钟尽为度)七钱,兔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膏丸)

⑥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焮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忍冬(去梗)、黄耆(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一两,研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局方》神效托里散)

⑦治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黄耆二两,闾茹(月腺大戟或狼毒大戟)三两。以醋浸一宿,加入猪脂五合,微火煎取二合,去滓以脂涂疮上,一天三次。(孟诜《必效方》)

⑧治诸虚不足,面色萎黄,唇干舌燥,时常焦渴,肢体劳倦,胸中烦悸,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局方》黄芪六一汤)

⑨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证象白虎,惟脉不长,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细切后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⑩治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黄耆汤)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甘肃南部红耆,为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新疆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1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