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之黄芪

黄芪,中药名。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列为上品。

黄芪产地较多,商品形状亦异,按其原植物和产区的不同,一般分为

黑皮芪,白皮芪,红芪三类

1、黑皮芪别名:卜奎芪、关卜奎芪、正口芪。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膜荚黄芪,亦有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产地:主产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宁安、嫩江、鄂伦春旗,吉林的蛟河,延边自治州等地。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上端带芦头(根茎),下端稍细,有少数支根和须根,尾端多已折断。长30~90厘米,直径1~3厘米。粗条者上端多具空心。表面黑褐色,有明显的长纵皱有放射状花纹(习称菊花心)。气微香,味甜,嚼之渣少。

2、白皮芪别名:绵黄芪、箭芪。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内蒙黄芪,亦有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多为栽培,亦有野生。产地: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内蒙古的武川、兴和、正蓝旗及锡盟地区,吉林的哲盟西部等地。山西多为栽培,内蒙古多为野生。性状鉴别:浑源一带产者,根圆柱形,带芦头,长70~厘米,有的可达2米,直径2~4厘米,根头部略膨大,多具空心,尾部渐细,带须根,部分为支根。表面土黄色,微有纵皱和麻点,皮较细,网纹不明显。断面亦显菊花心。质坚韧而重。气微,味甜而浊。有豆腥味,嚼之渣较多。

3、红芪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多为野生。产地:主产于甘肃岷县、宕昌、舟曲、临潭、德乌鲁市、漳县、西和、礼县、会川、武山等地。四川茂汶等地亦产。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长40~60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褐色,皮紧,皱纹紧密而深。质硬而韧,断面显菊花心,纤维性小而粉性大。气微,味甜,嚼之有渣。炮制:切片,生用或蜜制。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医药功效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功能主治表虚自汗,脾虚泄泻,脱肛,中气下陷,消渴,痈疽久不收口等症。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服用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编辑:小东北

赞赏

长按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1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