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牵牛子(英文名:SEMENPHARBITIDIS.),别名: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姜姜籽,牵牛、朝颜花。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蔓生茎细长,约3~4米,全株多密被短刚毛。叶互生,全缘或具叶裂。聚伞花序腋生,1朵至数朵。花冠喇叭样。花色鲜艳美丽。蒴果球形,成熟后胞背开裂,种子粒大,黑色或黄白色,寿命很长。花期6~10月,大都朝开午谢。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Pharbitisnil(L.)Choisy.圆叶牵牛Pharbitispurpurea(L.)Voigt的种子。又名草金铃(《雷公炮炙论》)、金铃(《本草图经》),黑牵牛、白牵牛(《仁斋直指方》),有泻水利尿,逐痰杀虫的功效。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牵牛子
药用价值性味:性寒,味苦;有毒。
成分:含牵牛子甙(树脂甙类)、脂肪油、有机酸等。
功能主治: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
归经: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3~6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5~1克,每日2~3次。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资源分布:生于山野灌丛中、村边、路旁;多栽培。全国各地有分布。
采制: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牵牛子:取净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稍鼓起,颜色加深,微有香气,断面黄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1、牵牛子:呈三棱形,形似橘瓣状。表面灰黑色(黑牵牛子)或淡黄白色(白牵牛子)。种皮坚韧,背面有一纵沟。味辛苦,有麻舌感。
2、炒牵牛子:色泽加深,稍鼓起或有裂隙,微具香气,质脆。
炮制作用:
1、牵牛子: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功积的功能。生牵牛子长于逐水消肿,杀虫。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虫积腹泻。
2.炒牵牛子:炒后降低毒性,药性缓和,免伤正气,以涤痰饮,消积滞见长,且炒后气香,消积之中略有健脾作用。可用于痰盛喘咳,饮食积滞。同时外壳破裂,质地酥脆,酶被破坏,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利于苷类成分保存(杀酶保苷)。
用药禁忌
1.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本草衍义补遗》: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本草备要》: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
2.用量过大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便血、腹痛、呕吐等副反应。因此,该品只宜转用,正气亏虚所致的虚胀不宜应用。
3.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用于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常与葶苈子、杏仁等配合应用。用于虫积腹痛,常配伍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4.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少用则通大便,多用则泻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大便秘结等症。至于用治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则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该品攻泻消积,克伐胃气。
功效牵牛子,又称二丑、喇叭花,常生长与山野灌丛中,路边也会经常看到,秋末果实成熟,果壳还未开裂的时候采割,晒干后可以打下种子。
中医认为,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具有杀虫功积、消痰涤饮、泻水通便的功效,可治涤虫病、气逆喘咳、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等症。
治病功效
1、冷气流注,腰疼不能俯仰
黑牵牛子三两(炒),破故纸二两(炒),延胡索二两,三种药材研成细末,煨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煎葱须盐汤送下,饭前服用。
2、治疗胀闭不出,肠痈有脓
牵牛子头末三钱,没药、乳香各一钱,穿山甲二钱(煅),大黄二钱,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每次取三钱服用,用白汤调服。
3、风热赤眼
取适量牵牛子,研末,调葱白汤敷在患处。
4、小儿腹胀,小便赤涩,水气流肿,膀胱实热
牵牛子生研一钱,清皮汤空腹下,一加木香减半,炼制蜜丸,服用。
5、水肿
取适量牵牛子,研末,加水调和服用,每天一次,以小便利为度。
食疗方牵牛子粥
材料:生姜2片,粳米80克,牵牛子1克
做法: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姜片熬成粥,牵牛子研末,倒入粥里,搅拌均匀即可。
食用方法:每天一次,空腹食用,刚开始吃要少量食用,牵牛子粥不适宜长期、大量服用。
功效:泻水消肿,通便下气,水肿、便秘患者都可以食用。
功效具有泻下、利尿、消肿、驱虫等功效,主治肢体水肿、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便秘、虫积腹痛等症。炮制牵牛子: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泥土,晒干。炒牵牛子,取牵牛子,置炒药锅内,用微火加热翻炒至微鼓起、透香气、显火色时,取出,摊凉。成品偶见焦黄色。炒后,可缓和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性味:性寒,味苦
功用:归肺、肾、大肠经;有小毒;泻水,驱虫。
主治:适用于腹水、腹胀便秘、蛔虫病等。
牵牛子含棕榈酸、赤霉素甲3、赤霉素甲20、赤霉素甲26、甲27,牵牛子酸丙、丁等。虽有小毒,但可治水肿、痰满喘咳、便秘、蛔虫、脚气等症。孕妇及气虚脾虚者忌服。
炮制方法1.牵牛子《雷公炮炙论》:“凡使牵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晒干……临用舂去黑皮。
”《世医得效方》:“取仁。”“生取末。”《纲目》:“今多只碾服取头末,去皮麸不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捞出,晒干。用时捣碎。生品擅于泻水消肿,杀血攻积,多用于水肿胀满,虫积腹痛。
2、炒牵牛子
《史载之方》:“妙熟。”
《本事方》:“用新瓦入火(爆),得通赤,便以牵牛顿在瓦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拨动。”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炒黄,取末。”
《普济方》:“五两,内将二两生杵取半两,余三两于铫内炒,候匀熟便杵为末,称三分。”“八两,择净,慢火轻妙四两,生用四两,同取头末四两。”“炒焦。”
《奇效良方》:“炒,锅内煮数沸。”“一斤,炒碾,头末半斤。”
《串雅内编》:“头末炒半生。”现行,取净牵牛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颜色加深微带焦斑,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炒后易于捣碎和煎出有效成分,药性缓和,毒性降低,以消痰涤饮,多用于痰饮咳嗽,水肿胀满,二便不通,气逆喘咳。贮干燥容器内,炒牵牛子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主要成分
种子含牵牛子甙(Pharbitin).牵牛子甙经碱水解生成牵牛子酸(Pharbiticacid),经皂化得到牵牛子酸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牵牛子酸A、B、C、D,它们经稀酸水解生成牵牛子次酸(Ipurolicacid)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等.种子含脂肪油,亦含麦角醇(Lysergol)、裸麦角碱(Chanoclavine)、野麦碱(Elymoclavine)等生物碱. 未成熟种子中含多种赤霉素(Gibberellin)和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glucoside).
营养知识牵牛子知识介绍: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圆叶牵牛成熟的种子。
牵牛子种子似橘瓣状,略具3棱,长5至8毫米,宽3至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色(白丑),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1种脐。质硬,横切面淡黄绿色,子叶皱缩折叠,显油性,有明显粘液,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无果皮等杂质者为佳。
牵牛子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牵牛子、炒牵牛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炒牵牛子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牵牛子适合人群:
孕妇及脾胃气虚者禁服。
牵牛子食疗作用:
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气雄降泄;
具有泻水逐饮,下气消痰,除积杀虫的功效。主治水肿腹水,脚气肿满,痰饮喘咳,大全秘结,食滞虫积,痈疽肿毒。
牵牛子食物相克:
该品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牵牛子做法指导:
生用力峻,炒用性缓。
凡湿热内蕴所致水肿腹水者,可与甘遂、大黄、滑石等配伍,以增强清热泻水之功;凡痰壅胸满喘咳者,可与葶苈子、桑白皮、杏仁、橘皮等配伍,以增强泻肺化痰平喘之功;凡内热结聚,腹痛便秘者,可与大黄、槟榔、枳实等配伍,以清热泻下通便。
配伍效用1.配大黄:牵牛子偏走气分,大黄偏走血分,二药相伍,一治气分之水湿壅结,一治血分之实邪结滞,相济为用,泻下之力甚峻,具有导湿利水,泄泻热毒,破积通滞之功。
2.配葶苈子:增强泻肺行水,定喘消肿之功。
3.配木香:牵牛子得木香使气行,木香又可防牵牛子苦寒伤胃。二者合用,可用于水饮内停,胸腹积水,腹大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4.配槟榔: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加强杀虫药力,并可借二药的利气,消积,破滞作用,排除虫体。
5.配茴香:专入下焦以消肿,止痛疗疝之功。
牵牛子配伍槟榔: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驱虫;槟榔杀虫、消积、行气.二者配伍有较好的驱杀寄生虫作用用于治疗蛔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
牵牛子配伍小茴香:牵牛子逐水消肿;小茴香温阳行气.二者伍用有温阳行气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疗停饮肿满及寒湿水疝、囊肿如水晶大小便不利等.
真伪鉴别临床上常见牵牛子的伪品也均为旋花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正品及伪品在外形上极其相似,为便于临床应用时正确区分,现将牵牛子正品及伪品的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正品
1.1植物形态
裂叶牵牛Pharbitisnil(L.)choisy.为1年生缠绕性草本。茎左旋,长2m以上,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a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5~6颗,卯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
圆叶牵牛Pharbitispururea(L.)Voigt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
1.2鉴别要点
其种子呈三棱状卵形,似橘瓣,两侧稍平坦,背面弓状隆起,长约4~8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正中有一条纵直凹沟,两侧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为1棱线,棱线下端有类圆形种脐。质坚韧,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有明显黏液。无臭,味辛、苦,有麻舌感。种子含牵牛子苷约3%,系树脂性苷,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巴豆酸,裂叶牵牛子酸、d一甲基丁酸及戊酸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可得到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还含有裸麦角碱、野麦碱、狼尾草麦角碱、田麦角碱、麦角醇等生物碱,以及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脂肪油成分主要是烷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酸类。圆叶牵牛种子含赤霉素A3,As,A8,A17,A19,Mo,A26,A27,A29,A33,A44,Ass。又含圣苯素一7—0一β—D吡喃木糖基一0一β—D一吡喃阿拉伯糖苷,2,3,22,23一四羟基胆甾一6一酮,栗木甾酮和麦角类生物碱。
伪品
2.1月光花Calonyctionaculeatum(L.)House的干燥成熟种子。种子呈卵圆形略扁,长8~10mm,宽5~7mm。表面淡棕黄色,平滑光亮,背面弓形隆起,中央微显纵沟,腹面为一棱线,棱的一端有明显圆形白色的种脐凹下。质硬,横切面淡黄色,可见2片皱缩折叠子叶。无臭,味微辛,苦。未成熟种子含有赤霉素A8,A17,,A19,A27,A29,A30,A31,A33,A34,还含贝壳杉酸及6一羟基贝壳杉酸。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等省。在广西发现有充牵牛子作药用情况。
2.2北鱼黄草Merremiasibirica(L.)Hall.f.的干燥
成熟种子。种子呈卵形,多呈圆球形的1/4状,长4~6mm,宽3~5mm。表面灰褐色,披金黄色鳞片的非腺毛,脱落处粗糙,呈小凹点状,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浅纵沟,腹面为一棱线,种脐明显,在棱线及背面交接处呈缺刻状。质硬,横切面淡黄色,可见2片皱缩折叠的子叶。无臭,味微辛辣。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等省。在东北、内蒙古及浙江部分地区误作牵牛子用。
2.3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l.【ConvolvulusjaponicusThunh]的干燥成熟种子。种子呈卵形,多呈圆球形的1/4状,长3~5mm,宽2~3mm。表面灰黑色,有众多小突起,种脐明显,呈缺刻状。质硬,横切面可见2片子叶。无臭,味淡。根茎含防己内酯,掌叶防己碱,叶含山柰酚一3一半乳糖苷。花中抗坏血酸含量及胡萝卜素含量高。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辽宁发现有误作牵牛子用的现象。
2.4蕹菜LpomoeaaquaticaForsk.【ConvolvulusrepensVahl;I.reptansPoir.]的干燥成熟种子。种子呈卵形,长4~6mm,宽3~5mm。表面黑色,种脐明显,呈缺裂状,和背面的交接处有3个明显的瘤状突起,中间一个较大,左右两瘤对等。质硬,横切面可见2片子叶。无臭,味淡。茎叶含蛋白质、糖、脂类、酚类、萜类、三萜类化合物、谷氨酰胺、丙氨酸、蔗糖、a一生育酚及β一胡萝卜素、叶黄素、叶黄素环氧化物、堇黄质、新黄质等十几种胡萝卜素。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在贵州罗甸地区发现有作牵牛子用的情况。
2.5圆叶茑萝OuamoclitCoccineaMoench的干燥成熟种子。种子呈卵圆形或球形,多呈圆球体的1/4状,1/3或1/2状,比牵牛子略小。表面黑色,上面布满小圆点。在天津地区发现充牵牛子药用。
3小结
牵牛子及其伪品月光花、北鱼黄草、打碗花、蕹菜、圆叶茑萝的种子在外形特征上很相似,但只要掌握了它们的性状鉴别,就容易区分。牵牛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深入,月光花种子成分还需深入研究,而北鱼黄草、打碗花、蕹菜、圆叶茑萝的化学成分只对其茎叶进行了部分研究,种子的成分研究还待深入。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