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经用药
小肠承受从胃中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加以进一步消化,所以,“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进一步消化表现为“分清别浊”,将其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称为分清;其中的水液通过其它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消化后糟粕样化物传送于大肠,后二者称为别浊。小肠发生病变,表现为清浊不分,输转障碍。小肠功能低下,出现虚寒征象,小腹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与脾虚证一致,况且脾为小肠分清而输精华,所以小肠虚证,概括在脾病中,从脾而治。热邪蕴于小肠,别浊出现病变,小便或赤涩甚或尿血,腹胀,苔黄,完全一派实热征象。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火可移热于小肠,除出现小便病变外,当有心烦,口舌生疮指征。此时应清心火则小肠热可解。补小肠猪脬——厚小肠而约遗溺,又治疝气。生地——养阴凉血,行水解火郁。石斛——清虚热而养阴液。牡蛎——固肠利湿。赤石脂——固下收湿,治久泄要药。赤状苓——入小肠专利湿除热。温小肠乌药——顺气散风,理气调血。沉香——下气坠痰,又能升而理气调中。茴香——暖下开胃,下食调中。巴戟天——温补而强阴。清小肠热赤小豆——性平入心,下通小肠清热行水。木通——性平味淡,降心火通小肠,导热由小便而出。灯心——降心火利小肠,清热通气。瞿麦——苦寒而降,清湿热,利窍治淋。海金沙——专除小肠湿热,活肿满通淋。车前草——泻湿热而通淋。鲜生地——泻小肠火,治血逆。川楝子——苦寒泻湿热,导小肠利小便,治疝。
大肠经用药大肠承小肠的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将糟粕变化为粪便,然后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病变为传导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在大便上,泄泻或便秘,有的还便血。大肠虚则脱肛,久泻,完谷不化,应从脾虚论治,若兼寒象,如下利稀薄,怕冷,则为大肠虚寒,应从脾虚阳虚论治。便秘分寒结与热结,用药一寒一热,大不相同;而大肠液亏所至习惯性便秘,应润燥滑肠。泄泻也分寒与热,湿热壅于大肠者为痢疾。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之痰壅气喘,参以泻大肠之法,肺气才能通利。大肠之便秘,参以开肺之治,肺气上升,大肠气则下行。补大肠牛乳——润肠补虚。羊乳——润燥补肾。猪大肠——入大肠治肠风血痔。栗——厚肠补肾。阿胶——清肺滋肝肾,润燥到大小肠。固肠止泻赤石脂——固下收湿,为久痢泄泻之要药。禹余粮——涩肠固下,治咳逆。罂粟壳——敛肺涩肠固肾,收敛大紧,易兜积滞。诃子——敛肺固肠,泻肝行气。五倍子——专涩大肠,收敛甚捷。芜荑——大肠冷滑者,此为要剂。滑肠行滞麻仁——滑利润燥滑肠。郁李仁——下气润燥。半夏——性燥体滑,下气开郁,习惯性便秘者宜。蜂蜜——生用性凉而清热,熟用性温而润燥,滑肠,和百药。槟榔——下行攻坚,消食下痰。杀虫降气。干漆——行气去血淤,除陈积久滞。攻下大黄——大苦大寒,性沉而推陈致新,性走不守而豁经络之淤血芒硝——润燥软坚,下泄除热。元明粉——润燥破结,除热去垢,性较和缓。巴豆——大辛大热,专荡沉寒积滞。大戟——专泻脏腑之水。甘遂——善泻经隧之水湿,直达水气之所。芫花——性温泻五脏之水饮。商陆——苦寒下行,治水肿蛊胀。温大肠肉豆叩——气暖而涩大肠,止虚泻。吴茱萸——温中下气,除湿而利大肠。荜拨——除冷散气,治大肠泻痢。石硫黄——暖精壮阳,疏利大肠。升提发散升麻——升提阳明之气,阳气升而久泻止。葛根——升阳明清气,散热解肌。荆芥穗——升发,炒黑则治便血。白芷——发散阳明风热。秦艽——发散而去肠中之湿热。清大肠之热黄芩——泻大肠之火热。白头翁——凉血泻热。槐实——泻大肠风热。榆白皮——利窍渗湿热。土茯苓——去湿热止泄泻,治杨梅疮。马兜铃——清肺热而清大肠。漏卢——通窍泻胃大小肠之热。川楝根——苦寒,泻大肠火而治疮毒。
膀胱经用药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身体内的水液,通过三焦下归集于膀胱,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小便而排出体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小便上,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及尿色,质的变化。膀胱与肾棚表里,膀胱的排尿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故膀胱的气机病变常从肾论治。尿与精液均走泄尿道,肾之下元不固,败精渗入尿道,也可引起尿质的病变。湿热与湿浊常为膀胱病变的病因,故清热利湿排浊也为治疗膀胱症的重要手段。膀胱为太阳经,太阳经覆盖面广而通上达下,风邪侵入,首先入太阳经,故膀胱经用药不可忽视表散风邪药。水液入膀胱天冬——益水之上源,下归肾家入膀胱。花粉——生津解渴,行水入膀胱而清热。茯苓——从脾行水,下通膀胱。猪苓——下焦行水,能升能降,下达膀胱。大腹皮——宽肠下气,行水渗入膀胱。滑石——通利上中下三焦,而下走膀胱。缩小便益智仁——补肾温固下元,增强气化而缩小便。砂仁——引气归元而缩小便。山茱萸——固精秘气而缩小便。桑螵蛸——滋阴通淋而缩小便。芡实——滋脾阴而缩小便。通小便木通——治六腑热蒸而内涩,导热由小便而出。通草——治小便不利而茎中痛,上达利肺,下达通窍。葵子——妇女妊娠,胞转如塞,用葵子而可通。车前子——利水而固精窍。清膀胱湿热泽泻——清热而利湿,利小便。黄柏——下降泻膀胱相火,为是太阳引经药,清湿热而固肾。石苇——利水湿善通淋。海金沙——清湿热而排结石。茵陈——泄湿热,治黄疸之君药。瞿麦——降心火而降膀胱热邪。白鲜皮——除湿热而治风痹疮癣。地肤子——清热利水而止痒。足太阳经药麻黄——发汗解表.麻黄根止汗。桂枝——调和营卫。性能横行手臂。防风——去风胜湿,同葱则行周身。防己——治湿清热。汉防己治水,木防己治风。羌活——搜风治周身百节痛。藁本——治风寒,头顶连脑而痛非此不能除。前胡——清热下气,而治风痰。
胆经用药胆为中正之官,为府而内所藏为精汁,与其它府所藏之水谷不同。中正,意思是不偏不倚,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影响,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胆气虚怯,可因惊恐而致病,诸如虚烦不眠,心慌心跳,多疑虑,好叹息等。胆气壮,则不受影响。倘若由致病因素而致胆实者,会出现胆气不畅,诸如胸脘满闷,胁下胀痛,口苦而干,头额两侧痛疼,口外眼角痛等症状发生。胆与睡眠关系密叨,胆虚寒则不眠,胆实热则多眠,烦扰之则不能眠。胆与肝相表里,胆之实证热证常与肝有联系,因此,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同样,平肝的药料也可泻胆火。补胆生枣仁——甘润而酸平,专滋补肝胆。醒脾疗胆实多眠。炒枣仁——酸温而香,则补胆气,宁心疗胆虚不眠。和胆川芎——血中气药,升阳开郁,胆之引经药。柴胡——升阳气,和表里,解郁调经。郁李仁——补血润燥,得酒则入胆,下气行水。半夏——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酒——大热有毒,用为向导,首先入胆,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猪胆汁——胆汁苦寒,泻火润燥。连翘——性升入胆,散诸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凉胆青蒿——入肝胆血分,除骨蒸劳热。前胡——下气降火,专治肝胆之风痰。银柴胡——治骨燕劳热,治小儿疳积。竹茹——清肝胆之热,凉血除烦。桑叶——清泄少阳之气热。泻胆胆星——除湿热,祛风痰。青皮——气烈泻肝胆,破积消痰。黄芩——清湿热,疏解往来之湿热。苦参——除湿热,利九窍。龙胆草——泻肝胆之火,酒浸则上升行外。茵陈——除湿热而祛黄。温胆生姜——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为呕家圣药。
橘红——去白之橘皮名橘红,调中消痰,除寒发表。
星恒教育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班
正在火热报名中
九折优惠马上结束
机会难得
准备考证的童鞋们
速来报名哦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