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我们在此的中风与伤寒中风不同,在此风只外风,内风的概念在金元时期刘河间才开始提,而我们熟知的“肝风内动”已然是到了清朝叶天士的时候了
*历节: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则肿胀变形。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
中风是必有外邪,时有正虚;而历节是必有肝肾亏虚,有可能有外邪入侵
中风(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狭义中风),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1.痹阻2.关节疾病)。脉微(正虚)而数(外邪),中风使然。
·中风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半身不遂(狭义中风),口眼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正虚)而数(外邪)
·痹(关节疾病,意为痹阻)症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1.防己:祛风除湿2.黄芪:扶正);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胃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3)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正虚而外邪),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桂麻各半汤,以其不得小汗出...)
治证:
(一)风入心脾: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胃/中脘/心)恶寒不足者。(头部疾病重用菊花)
(二)热盛风动:风引汤
风引汤除热瘫癎(瘫为半身不遂;痫指癫痫)。
风引汤可用于因阳热炽盛,气血上升引起的中风、瘫痪、癫痫、惊风等证,可清热降火,重镇潜阳,熄风定惊。如辨证为热盛里实,肝风内动,风火痰瘀内盛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癫痫大发作、小二痫症、神经官能症、狂症等),均可加减使用本方。痰湿壅盛可加二陈汤及胆南星、僵蚕、全蝎等;痰热炽盛可加礞石、海浮石、天竺黄、鲜竹沥等;瘀血阻滞可加三七粉、丹皮、红花、川芎等。
(三)血虚风扰: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蒸生地,治疗神志疾病):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四)寒伏头风:头风摩散方
历节成因: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
(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外感风寒),历节黄汗初,故曰历节。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内侵伤及血脉。
二.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穀气实,浮(外邪)则汗自出。
三.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养血除风:产后的痹症,八珍汤加防己)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
四.气虚饮酒,汗出当风(湿热受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白虎加桂枝汤,可以考虑)
五.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气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证治:
①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阳病),身体魁羸(肝血不足),脚肿如脱,头眩(水饮上冲→泽泻)短气(虚,水饮),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去水,水去则呕止:半夏,生姜
1.身体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不能随意活动,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3.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4.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5.①主证: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②兼证:头眩短气――风湿上犯。温温欲吐――湿阻中焦。脚肿如脱――湿热下注。
③补充:发热
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5、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6.辨证要点:①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利水消肿)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甘草附子汤→+白术三两(除湿解痹利尿)、防风(去外风)、生姜五两、芍药三两→桂芍知母汤
·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②寒湿历节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蜜煎,出乌头)
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2、主证: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3、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4、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5、辨证要点: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关节不可屈伸。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故重用川乌,配以麻黄,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
笔记来源魏钰洁
感谢看到最后
魏钰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