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续命汤看麻黄用于中风的治疗

麻黄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几乎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但麻黄真的不能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吗?中医中这种药力向上向外就真的等于会升高“血压”吗?这里先不谈“血压”是怎么一回事,只谈麻黄用于治疗中风的实例。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经中风,言语謇涩,四肢不遂,曾每日服四服“续命煮散”,连服十日十夜不绝,得愈。

续命煮散其方如下: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细辛,人参,防风各二两,石膏五两,白术四两。

上十五味,精筛下,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

此方脱胎与“西州续命汤”,方药组成相差不多。

其方如下: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厚覆,小小汗出己,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眠矣。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喜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

说明此方之用,需根据个人体质的盛壮虚羸,调整服药剂量,且药液要澄清,微取汗,不可过汗。孙思邈改汤为散,每次只取少量,应亦是此意。关键在剂量是否与病人体质相适应。

那么现代用此方,大体剂量应该掌握在多少?试举下述几个病案为参考。

1.马光亚医案

林某,女,70岁。

年正月中风,左半身不遂,正月21日请我出诊。诊其脉浮紧,舌苔白,发热恶寒,头痛,口眼歪斜,左半身不能动,言语清楚,神志无恙。此是风寒外客。处方如下:

麻黄6.5g,附子6.5g,防风10g,藁本10g,羌活10g,黄芩10g,白芍10g,党参10g,防己10g,甘草3g,川芍6.5g,桂枝6.5g,生姜3片

本证是风寒外中,发热、恶寒、头痛,都是表证,神志清楚,是邪在外而不在内之证明。所以用小续命汤加藁本、羌活,治其表邪。服2剂,病减轻,未改方,服5剂即痊愈。《台北临床三十年》

2.李可医案

他曾用麻黄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暴盲,原书未附剂量,但李可老先生用麻黄的剂量是可以想像的,应在10克以上,但他自己在用麻黄得汗后,会减剂量至5克。且习惯配伍两倍之虫衣与等量地龙,这是他的个人用药经验。原病案如下:

年秋,孙瑞琴乃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寒战,咳逆无汗。查见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遵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凡目疾,无外证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闭塞所致,当用麻附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今症见寒战无汗,禀赋素壮,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迳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ml,今晨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尽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后以通窍活血汤冲服生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竟复复明。病愈三年,血压一直稳定。

综上,麻黄可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应该是无疑问的,在历代医案中有大量的此类记载。只是现代人出于对此药的不了解,不敢用罢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麻黄可用于中风的治疗?它有什么特性?仅仅是发汗宣肺吗?

《名医别录》上说,麻黄可以“微温,无毒。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句“通腠理”。腠理不仅仅指肌表,也指五脏六府之文理,故麻黄可主五藏邪气缓急。它通达的作用比较强,黄元御说它可“泻卫闭”。

再从中风的病机上来看,赵守真认为中风是由于内外之邪,固闭其中,无从发越,转而合流横逆......从邪气固闭的角度讲,把固闭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合流横逆自然就会解除,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因消失了,果自然解除。

麻黄用于治疗中风,当是可以用的,关键在剂量,在用法,在药物配伍,学人宜深思之。

玉环

赞赏

长按







































急性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b/2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