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常见植物识别(二)
一、三白草科
1、鱼腥草(蕺菜、狗腥草、蕺儿根)
形态特征:植株有鱼腥气味。根状茎细弱,白色。茎单生,高30-50厘米,幼时紫红色。花序圆锥形,白色。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米间的山谷湿地、稻田梗、水沟边和阴湿林下。
用途:全草药用。能散热消肿、解毒、止咳、克食、利尿。也可做农药;嫩时可食用。
识别要点:揉碎叶子有鱼腥味。
二、金粟兰科
2、银线草(四块瓦、四大金刚、拐拐细辛、四大天王、白毛七)
形态特征:株高20-4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单生或数枚丛生。叶4片,生茎顶,成轮生状。花序单一,顶生;花白色,无梗。
分布:较普遍分布于秦岭海拔-米间山坡或沟谷腐殖土层厚且阴湿林下。
用途:全草药用。能祛湿、散寒、理气活血;根状茎可提炼芳香油;全草可制作农药。
识别要点:药隔线形,乳白色,水平伸展。
三、杨柳科
3、大叶杨(冬瓜杨、旱冬瓜、水冬瓜)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白色,条状龟裂,小枝圆柱形,光滑,叶卵形,长10-13厘米,宽6-8.5厘米。果序长达13厘米,无毛。
分布:分布于海拔-米的沟谷或山坡下部。
用途:用材树种;树皮在山区常做窝棚顶,经久耐用。
识别要点:树皮灰白色,长条状龟裂;叶子较大。
4、川杨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30米。幼枝有棱,粗壮,淡紫色,光滑;老枝淡黄褐色,后变灰褐色。幼叶带红色。果穗长10-20厘米分布:秦岭较常见于海拔-米间的河道边。
用途:用材树种。
识别要点:幼枝有棱,淡紫色;老枝由淡黄褐色变为灰褐色;生境多为川道。
5、旱柳(柳树、柳)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4米。树干挺直。树皮粗糙,暗灰黑色。枝细长,直立或展开,幼时黄绿色后变为棕褐色。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1.5厘米。雄蕊黄绿色。
分布:秦岭浅山多栽培;野生多分布于海拔-米间河谷林缘地带。
用途:多用于建筑、造纸。也可造火药;枝条可编框;可做行道树。
识别要点:雄蕊黄绿色;枝条直立或开展。
6、黄花柳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树皮暗灰色,有条纹;小枝幼时黄绿色,有细毛。叶长4-13厘米,宽2-4厘米。雄花序具黄褐色长毛,花药黄色。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2米间的山坡林边和山脊。
用途:森林群落演替的先锋树种之一。
识别要点:雄花序具黄褐色长毛,且花药黄色。
四、胡桃科(Juglandaceaae)
7、化香(焕香树、化香柳)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10-20米;树皮黑褐色,纵裂。复叶长15-35厘米;小叶7-15片。花序聚生于当年生枝顶或叶腋。果序球果状,暗褐色。
分布:生于秦岭南坡海拔米以下山坡灌丛。
用途:根皮、树皮、叶可提取栲胶;果序可做黑色颜料;叶可制作农药;叶也可药用,能顺气、祛风、化痰。
识别要点:果实经久不落,深褐色,果序球果状。
8、野核桃(山核桃、麻核桃)
形态特征:乔木,高20米,树皮灰褐色,具纵沟纹;小枝、叶柄、果实皆有密被黄褐色腺毛。复叶长达50厘米,小叶15-19片。雄花序长20厘米;雌花序长30厘米。果序常5-10个果实。
分布:生长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谷或山坡土壤肥厚湿润处。
用途:种子可榨油,又可食用和制肥皂;树皮可提取栲胶;内皮可供药用,有驱虫、清肠和滋补之效。
识别要点:幼枝、叶柄和果实皆有黄褐色腺毛,手触摸感觉很粘手。
9、枫杨(麻柳树)
形态特征:乔木,高25米;树皮幼时褐色,平滑后为暗褐色,纵裂;冬芽裸露,褐色。复叶长达40厘米。果序下垂,长30厘米。枫杨果实
分布:生长于秦岭南坡海拔-米间的河谷两旁。
用途:树皮和根皮供药用,能除风祛湿、解毒杀虫,主治慢性风湿疼痛、疮疡疥癣、痔疮等症。
识别要点:冬芽裸露,褐色(冬季很醒目);果序较长。
五、桦木科
10、白桦(白桦胶树)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0米;树皮白色,平滑,具线形皮孔。叶卵状三角形或近菱形。雄花序成对顶生。果序圆柱形,单生叶腋,下垂。分布:秦岭分布于海拔-米间山坡或山脊。
用途:树皮可提取纯焦油,用于治疗外伤及各种斑疹;另有防腐和利尿功效;叶可提取颜料。
识别要点:纯白色的树皮最易识别。
11、红桦(纸皮桦)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30米;树皮橘红色或紫红色,有光泽,薄纸片状剥落,小枝紫红色。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雄花序无梗。果序长圆柱形。分布:秦岭多见于海拔米以上;有纯林。
用途:树皮可做雨帽和其它包装,又含桦皮油。
识别要点:树皮红色;幼枝紫红色。
12、刺榛(藏刺榛)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10米;枝条具灰色皮孔。叶宽卵形或倒卵形。雄花序圆柱状,数枚簇生。果实3-6个簇生,组成刺状球体。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1-米间的沟谷或山坡林缘。
用途:种子含淀粉,可食用;也可榨油。制肥皂、蜡烛及化妆品。
识别要点:果实刺状苞幼时呈红色。
13、榛子(榛)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幼枝被腺毛;枝条具白色皮孔。叶宽卵形或倒卵形,长5-15厘米。宽4-7厘米。雄花序2-3簇生。坚果1-4簇生,总苞叶状或钟状。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坡或多石沟谷。
用途:种子含淀粉,可食用;也可榨油;树皮、叶和总苞可提取栲胶。
识别要点:总苞叶状或钟状。
14、千金榆(穗子榆、麦稍子)
形态特征:乔木,高10米,树皮灰褐色,枝条具皮孔。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宽4-6厘米。侧脉14-20对。果序粗穗状。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米间河谷或山坡。
用途:木材可做家具;种子可榨油,制作肥皂用;树皮可提取栲胶。
识别要点:叶片侧脉14-20对;果序粗穗状。
六、壳斗科
15、茅栗(野板栗、野栗子)
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叶长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叶缘有粗锯齿。总苞近圆形,密生针刺;成熟时四裂。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1米向阳山坡或开阔沟谷。
用途:果实含淀粉60-70%,可提取淀粉;总苞和树皮可提取栲胶,可作为丝绸的黑色颜料。
识别要点:总苞密生针刺。
16、锐齿栎(大叶枹、青冈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20米;树皮暗灰色,深裂。叶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锐锯齿,齿尖有腺点。壳斗浅杯状。
分布:在秦岭为建群群落树种;分布于海拔-米的坡面。
用途:种子可酿酒和制作凉粉;树皮和壳斗可提取栲胶。
识别要点:叶形较大,边缘有锐锯齿,齿尖具腺点。
17、小橡子树(小叶枹、短柄枹树、小叶青冈)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叶长圆状倒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叶柄长2-12毫米。壳斗浅杯状,包被果实近三分之一。
分布:多见于秦岭南坡海拔米以下山坡或开阔山沟。
用途:种子可酿酒;树皮壳斗可提取栲胶。
识别要点:叶形小,叶柄极短。
18、栓皮栎(耳子树、花栎木、粗皮栎)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20米;树皮灰褐色深裂,木栓层特发达,厚且软。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厘米,边缘具刺芒状细锯齿。雄花序穗状。壳斗杯状。
分布:在秦岭成纯林,生于海拔-米间的向阳山坡。
用途:发达的栓皮可制软木;种子可酿酒;壳斗可提取栲胶;树干可栽培木耳和香菇;叶子可饲养柞蚕。
识别要点:有发达的木栓层,厚且软。
七、榆科
19、黄榆(毛榆、柳榆、大果榆)
形态特征:乔木,高10米;树皮黑褐色,浅裂;小枝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粗毛,有发达的木栓质翅。叶背面有粗毛。翅果大形,倒卵形。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有,生于海拔-1米间山坡或沟谷。
用途:树皮可造纸;木材可制器具;果实入药可驱虫也有祛痰利尿之效。
识别要点:幼枝具有发达的木栓质翅。
20、青檀(摇钱树、檀、檀树)
形态特征:乔木,高20米,树皮淡灰色,老时呈不规则片状剥落。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9厘米,宽2-4厘米,基脉3出。翅果近圆形,两端内凹,果梗细。
分布:在秦岭分布于海拔-米山谷旁或岩石附近。但野外数量很少。
用途: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皮是造宣纸的原料。
识别要点:翅果两端内凹。
八、桑科
21、异叶天仙果(野枇杷、斑鸠树、肺痈草、四面楸、金樱子、山结香)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5米。叶形状多变,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琴形,并有3裂,叶柄带红色。花托(隐头花序)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当年生枝上,球形,成熟时紫色或紫黑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坡、路旁、沟边灌丛。
用途:树皮可造纸;叶可做饲料;根入药能退热,可治牙痛,也治久痢。
识别要点:叶形变化多;通体具白色乳汁。
22、柘(柘树、文章树)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片状剥落,枝条暗绿色,常具刺。叶近革质。雌雄花序皆为头状。复果(桑葚果)近球形,肉质,红色。
分布:产于秦岭海拔-米的山坡、路旁及村庄旁。
用途:树皮可造纸;根皮入药,能止痛、祛风、活血、消炎。
识别要点:枝条暗绿色;桑葚果球形,红色。
23、葎草(葛麻藤、降龙草、拉拉藤、锯锯藤)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叶掌状5-7裂,长7-10厘米,宽8-15厘米,基部心形,表面粗糙。雄花序圆锥形;雌花腋生。
分布:很常见。多见于海拔-米的山坡、路旁荒地及住宅附近。
用途:茎可制造人造麻;全草药用,做清热解毒剂;全草也可做农药。
识别要点:叶掌状较大;通体有刚毛,手触有刺痛感。
九、荨麻科
24、大蝎子草(莶麻、火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5-2米。茎具条棱,全体伏生粗毛和粗螫毛。叶宽卵形至扁圆形,长8-15厘米,宽7-14厘米,先端3裂。花序腋生,穗状。
分布:秦岭较常见于海拔-1米的林下湿地或沟旁草丛。
用途:茎纤维可做绳索;种子可榨油制作肥皂。
识别要点:叶先端3裂;全体伏生螫毛,不小心碰上,痛疼钻心,患处起水泡,但无危险。
25、苎麻(野苎麻、天青地白、箍骨散)
形态特征:丛生亚灌木,高1.5-2米。茎直立,小枝和叶柄密生灰白色粗毛;叶卵形或卵圆形,表面粗糙,散生粗硬毛,背面密被白色绵毛。雌花序球形,再组成长圆锥花序。
分布:在秦岭多见于海拔-米向阳潮湿处的路边、荒地。
用途:皮纤维是麻类上品;根、叶入药。根可利尿解毒;叶外敷蛇虫咬伤;种子可榨油,制作肥皂。
识别要点:叶背面密被白色绵毛。
26、赤麻(野苎麻、线麻、火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茎直立,长丛生,不分枝,红褐色。叶对生,长7-14厘米,宽5-10厘米。花序穗状,腋生。
分布:秦岭多见于海拔-米间山谷林下阴湿处或山坡路旁。
用途:茎皮纤维可制作麻布和绳索。
识别要点:茎为红褐色。
十、马兜铃科
27、汉中防己(青木香)
形态特征:木质缠绕藤本。茎多分枝。叶卵圆形或卵状心形。花单生叶腋;花管烟斗状,黄色。果实长圆柱状。
分布:见于秦岭南坡海拔-米间的山坡灌丛及地边路旁。
用途:根茎和种子均入药。主治水肿、淋病、小便不利、脚气湿肿等症。
识别要点:花管烟斗状,比其它种类稍大。
28、毛细辛(毛叶细辛、拐拐细辛)
形态特征:根状茎横走。叶近圆形,两面均切生白色粗毛,边缘纤毛较长。花钟状,深紫红色。
分布:产于秦岭海拔-0米的林下或悬崖下腐殖土深厚处。
用途:全草入药,可发表散寒、镇咳、止痛、祛痰。有时冒充细辛食用。有微毒,慎用之。
识别要点:叶两面切生白色粗毛。
29、细辛(华细辛、白细心、白叶子)
形态特征:根状茎斜向上伸;叶片扁圆形,两面有极少小粗毛。花深红色,单生叶腋。
分布:产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坡林下或宽阔沟谷林下。
用途:全草入药,能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叶捣碎塞于蚀牙孔,可治牙疼。
识别要点:叶片两面几乎光滑。
十一、蓼科
30、酸模(醋缸、牛舌条、遏蓝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直立,单生,中空,表面无毛,有沟纹。基生叶具长柄,与叶片等长或超出叶片长1-2倍。花序狭圆柱形,长10-30厘米。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0米以下潮湿山沟、林缘和草地。
用途:全草外敷,可治疥疮、消肿毒、愈破伤,止血;亦可制农药。
识别要点:基生叶叶柄等长于叶片或超出1-2倍。
31、短毛金线草(鸡血七、猪蓼子、蓼子七)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茎直立,细长,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带红色。果实卵状扁圆形,长毫米,有光泽。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米间潮湿之地。
用途:根入药,能散瘀、止血、解毒、理气、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骨折、腰疼等症。
识别要点:茎呈红色;果实小,有光泽。
32、荭草(东方蓼、水葒花、鸡大腿、老鸹腿)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2米。茎直立,分枝,略有柔毛。叶卵状披针形。花穗紧密,长圆柱形;花红色、粉红色至白色。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山坡路旁、河滩和积水出。
用途:全草入药。果实可解毒、明目;花能散血止痛、消食,治头疼耳鸣;根可祛风湿、活血散瘀。
识别要点:个体高大;花色醒目。
33、何首乌(田猪头)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细,先端具膨大块根;断面黄褐色。茎缠绕,中空,绿紫色。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圆锥花序顶生,繁多,白色或淡黄色。
分布:多见于海拔-米多石山坡路旁、村庄旁。
用途:全身可供药用。块根为滋养强壮剂,能补髓、生血,治疗老年血管硬化;块根煮熟喂母猪有催乳作用;藤称夜交藤,可养血安神。
识别要点:花序顶生,繁多,白色。
34、杠板归(刺藜头、贯叶蓼、长虫草、蛇不过、蛇倒退、降龙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四楞形,暗红色,沿楞有倒钩刺。叶片正三角形。花序短穗状,含2-4朵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球形,蓝色或黑色。
分布:常见于秦岭海拔-米间的沟岸、路旁。
用途:全草入药,止痛、消肿杀虫、清热解毒;可治蛇、狗咬伤。
识别要点:茎有倒钩刺;叶形为正三角形。
十二、藜科
35、藜(灰菜、灰灰条)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厘米。茎直立,具沟槽及绿色、红色或紫色条纹。花小,黄绿色,簇生。
分布:常见于园圃、村庄周围、田间。
用途:嫩叶可食用;含有少量卡琳物质,不宜多食。
识别要点:叶子表面有灰白色粉粒。
十三、苋科
36、牛膝(牛胳膝盖、牛克膝、怀牛膝)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厘米。茎直立,方形,节膨大带暗紫色,具对生分枝。花穗顶生或腋生,绿色。胞果椭圆状,长2毫米。
分布:多见于海拔-米间的阴湿路旁、或河岸。
用途:根入药,有破血通经、利尿、强精、补肝肾之功效。
识别要点:节膨大,暗紫色。
37、青葙(野鸡冠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茎直立,无毛。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穗圆柱形,长3-6厘米,粉红色。
分布:见于秦岭南坡海拔-米间的路旁、荒地、河滩。
用途:全草均可入药。种子入药叫“青葙子”,能散风热、明耳目、杀虫、坚筋骨。
识别要点:圆柱状穗状花序粉红色,顶生。
十四、商陆科
38、商陆(山萝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米,全体无毛。根肥厚,圆柱状。茎直立,带紫红色。总状花序顶生或伪顶生,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紫黑色。
分布:很普遍。多见于阴湿沟谷、路旁或林缘。
用途:根供药用,能逐水利尿、消肿毒;但有毒,可引起堕胎,孕妇忌用。
识别要点:植株高达,花繁多;郭球星,紫黑色。
十五、马齿苋科
39、马齿苋(蚂蚱菜、马齿菜、瓜米菜)
形态特征:一年生肉质草本,全体平滑无毛。茎平卧或斜升。叶片肥厚多汁。花小,3-5朵簇生枝端,午时盛开。果实卵球形,长5毫米。
分布:广布于秦岭地区。喜土壤肥沃,耐旱亦耐涝,生命力强。多见于村庄周围、农田、路旁。
用途: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有消炎、止渴、利尿作用。也可做农药抑制马铃薯病菌孢子和小麦叶锈菌。可做菜肴。
识别要点:花小;铺散生长。
十六、石竹科
40、粗壮女娄菜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单生或仅2-3枝簇生,直立,较粗壮,高50-厘米。总状聚伞花序顶生兼腋生;花萼筒状,外具10条紫色或绿色脉纹。
分布:多见于海拔-米间的山坡草地、林缘或山谷湿地。
用途:民间做药用。
识别要点:花萼外具10条脉纹。
41、狗筋蔓(鸡肠子草)
形态特征:草本。茎铺散,具垢状白毛。花序聚伞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黑色。
分布:秦岭很常见。生于海拔-米间的山坡灌丛林缘或沟边草地。
用途:全草入药,能补虚弱、驱风、接筋骨、活血。
识别要点:花白色,果实黑色;全体有垢状毛。
十七、领春木科
42、领春木(少子云叶、岩桑)
形态特征:乔木,高10米。小枝暗灰色皮孔明显。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5-15厘米,宽4-8厘米。雄蕊花丝细,花药红色。翅果具细长梗。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坡或沟谷旁。
用途:做农具柄用。
识别要点:小枝皮孔明显;翅果具长梗。
十八、毛茛科
43、川赤芍(红芍、赤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纸质。花常2-3朵生于茎顶,朱红色。
分布:产于秦岭海拔-2米间林下阴湿处或草坡上。
用途:根入药,能活血通经、凉血散瘀、清热解毒。肝功不好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识别要点:花形较大,花瓣朱红色。
44、铁筷子(黑毛七、小山桃儿七、九百棒、见春花、九龙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体五毛。茎直立,高30-50厘米。基生叶有长柄,鸟足状3全裂。花单生或2朵生于顶端,萼片花瓣状,粉红色。蓇葖果开裂。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3米间的山坡林下腐殖土肥厚处。
用途: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止痛、散瘀。但有毒性。内服后2小时内忌食热物及荞面。
识别要点:晚冬到早春开花,较明显看见粉红色花。
45、华北耧斗菜
形态特征:株高50-厘米。茎具纵棱条,基部紫色。基生叶簇生,多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花瓣紫色,先端略膨大并内弯呈钩状。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产。多见于海拔-米间山坡灌丛和沟谷荒地。
用途:种子可榨油;也多栽培供园林绿化。
识别要点:花瓣片长1.8-2厘米。
46、升麻(黑升麻)
形态特征:茎直立,高40-厘米,具条棱。茎下部叶具长柄,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顶生叶3裂。花序圆柱状,长20-40厘米,白色。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0米间山坡草地或林下。
用途:根入药,能发表透疹、升阳举陷、解毒。又可制作农药。
识别要点:花序圆柱状,花白色;繁多。
47、拟鞘状乌头
形态特征:多年生,株高30-70厘米。基生叶1-2片,长不过9厘米;叶片轮廓肾状五角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紫色,上方萼片圆筒状。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0米间的林下湿地或河道边。
用途:根供药用,能活血;有毒性。
识别要点:上方花萼圆筒状。
48、卵瓣还亮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厘米,具条棱,上部多分枝。叶具较长的柄或短柄,羽状全裂。花序总状,生于茎顶或分枝顶;花淡蓝色。
分布: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米间的山坡、沟谷、河边。
用途:观赏植物。
识别要点:花形小,淡蓝色。
49、茴茴蒜(过路黄、老虎爪)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70厘米。三出复叶,侧生小叶近无柄。花黄色,顶生或腋生。瘦果卵圆形,先端具短喙,边缘有三条突出的棱。
分布:在秦岭较普遍,生于海拔1米间的渠岸、稻田及村庄外湿地。
用途: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降压、消肿、退翳。但有毒。
识别要点:卵圆形果实,边缘有3条棱。
50、太白美花草(重叶莲)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1-4个,簇生,高8-10厘米,羽状分裂,羽片覆瓦状重叠。花直径2.2-2.8厘米,花瓣9-13片,白色。
分布:分布在秦岭海拔2-3米间的山坡和山脊草甸中。
用途:秦岭特有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炎。主治小儿肺炎;又能明目清火。
识别要点:花形大,白色;叶羽状分裂,羽片覆瓦状重叠。
51、侧金盏(狭瓣侧金盏)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高20-40厘米。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花单生于分枝顶端,白色,稀浅蓝色。聚合果球形。
分布:产于秦岭南坡海拔-2米沟谷林下。
用途:观赏植物。
识别要点:花生枝顶,白色。
52、野棉花(打破碗碗花、山棉花、火草花)
形态特征:株高30-80厘米。叶数片,基生,有长柄,三出复叶。聚伞花序2-3次分枝,花粉红色或红色;花序轴和花梗被白色短柔毛。瘦果密被长绵毛。
分布:秦岭南坡多见于海拔-2米间沟谷荒地、路边、河道旁。
用途: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肿散瘀。有小毒。
识别要点:瘦果密被长绵毛,外貌似棉花盛开。
53、白头翁(羊胡子花)
形态特征:株高15-40厘米,全株被白色长柔毛。叶基生,具长柄,一至二回三出复叶。花茎单一,直立,总苞片叶状;花单一,大形,萼片花瓣状,紫色。瘦果多数集成头状;花柱具白色羽状毛。
分布:秦岭分布较普遍。多见于海拔-米间的向阳山坡草丛。
用途:全草入药,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主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淋巴结炎、痔疮出血等症。
识别要点:花大形;花柱具白色羽状长毛,似白发披肩。
54、秦岭铁线莲
形态特征:落叶藤本。枝圆柱形,具纵条纹。三出羽状复叶,干后黑褐色;小叶5-11片。花单生叶腋或数个组成聚伞花序,花白色。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2米间的山坡灌丛及沟谷、山坡路旁。
用途:观赏植物。
识别要点:三出羽状复叶,叶片变干后黑色。
十九、木通科
55、猫屎瓜(猫儿屎、鬼指头、猫屎筒)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5米,枝具圆形皮孔。羽状复叶,小叶13-25片。圆锥花序下垂。花浅绿色。果实圆柱形,微拱曲,蓝紫色,具白粉。
分布:产于秦岭海拔-米间山谷灌丛和沟谷阴湿地。
用途:果皮可制橡胶器材;种子可榨油;果实可造糖,亦可供药用,能清热解毒。
上部要点:果实圆柱形,拱曲,似猫屎状。
56、三叶木通(八月瓜、八月炸)
形态特征:落叶藤本。小枝灰褐色,具稀疏皮孔。掌状复叶,小叶3片,边缘具波状齿或全缘。雌花1-3朵,花被暗紫色;雄花多数,花被淡紫色。果实椭圆体状。
分布:生长于秦岭海拔-米间的山坡林下、路旁、河边灌丛。
用途:茎藤入药,有行水、泻火、舒筋活络及安胎功效;果实有疏肝、除风湿、健脾和胃、生津止渴、催产的功效。果实可食用。
识别要点:掌状三出复叶,小叶缘有波状齿或全缘。
二十、小檗科
57、假豪猪刺(刺黄檗、猫儿刺、通针刺、刺黄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5-1.5米,茎直立,具条棱,灰黄色;刺3叉。长1-2.5厘米。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8-30刺状锯齿。花7-15朵,黄色;果实红色。
分布:秦岭多见于海拔-米的沟谷河道旁。
用途:根及茎皮入药,能清热解毒。主治肝炎、口舌生疮、烫火伤等。
识别要点:叶片背面侧脉和细脉全看不见。
58、阔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柏)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4-2米,复叶长15-40厘米;小叶革质,9-15片,由下向上渐次增大。总状花序簇生,顶生,直立,黄色。果实蓝黑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米山坡或沟谷林下。
用途:根入药,能清热、除湿、泻三焦火。
识别要点:叶片边缘有2-5个大刺状牙齿。
59、淫羊藿
形态特征:常绿草本,株高30-55厘米。茎具条棱,上部对生2枚叶子。基生叶和茎生叶具长柄,一回三出。圆柱形花序顶生,花白色。
分布:产秦岭南坡海拔-米的山坡或沟谷。
用途:全草入药,有强壮牛马性神经及补精功效。
识别要点:囊状花瓣稍短,仅1-1.5毫米。
二十一、木兰科
60、木兰(辛夷、木笔、紫玉兰、姜朴树)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5米。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18厘米,宽6-10厘米。花先叶开放,大形,钟状,花瓣6枚,白色或外面紫色。聚合果圆柱形,扭曲。
分布:分布于秦岭南坡海拔稍低的山坡、沟谷等地。
用途:花可提取香精;花蕾入药,有通鼻窍、散风寒止痛清脑之功效。花蕾亦是金丝猴的重要食物。
识别要点:花先叶开放较醒目,且花瓣多数外面呈紫色。
61、五味子(西五味子)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小枝细长,红褐色,有明显皮孔。叶通常倒卵形。花单生于叶腋,下垂,橙黄色或带红色,花梗长2-4厘米。聚合果穗状,长6-8厘米,深红色。
分布:很常见于秦岭海拔-0米间的山坡、沟岸和路旁灌丛。
用途:果实食用和药用。有敛肺滋肾、涩精止泻、生津敛汗之功效。
识别要点:花梗长2-4厘米,叶倒卵形。
二十二、樟科
62、三桠乌药(猴楸树、三钻风、甘姜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6-10米。枝红褐色。叶纸质,顶部长3裂。花序伞形,无总梗,花黄色。浆果球形,暗红色到黑色。
分布:秦岭较常见。多生长于海拔-米间的山坡、沟谷丛林。
用途:种子榨油,可制作肥皂、润滑油;树皮可药用,能舒筋活血,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识别要点:大部分叶片顶部3裂。
63、木姜子(辣姜子、黄花子)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6米。叶薄纸质,多簇生于枝端,椭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伞形花序具短总梗,花黄色。浆果球形,蓝黑色。
分布:秦岭较多见树种。常生于海拔-米间的山坡上。
用途: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榨油,制作肥皂。
识别要点:早春开花,繁多且亮黄色,非常醒目。叶子和枝条有浓烈香味。
二十三、罂粟科(Papaveraceae)
64、博落回(小果博落回、泡桐秆、黄婆娘、野麻子、吹火筒)
形态特征:多年生大型草本,高1-2米,光滑,被白粉,茎直立,圆柱形,中空,含红黄色乳汁。叶边缘掌状5-7深裂或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
分布:秦岭分布及普遍。生于海拔米以下河边、路旁。
用途:全草入药,主治一切恶疮及皮肤病;但有毒,只能外用,不可内服。鲜茎叶流出的黄色汁液,可外涂治疗黄蜂螫伤。全株直接投进粪坑,可杀死孑孓和蛆。
识别要点:全株粉白色,高达;含红黄色乳汁。
65、白屈菜(水黄草、小人血七、小野人血七、见肿消、观音草、雄黄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含棕黄色乳汁。茎直立或斜生,聚伞状分枝。叶具长柄,1-2回羽状分裂。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花黄色,排列成聚伞花序。
分布:多见于秦岭-米间的村庄周围、路旁、荒地、河边。
用途:全草入药。能破瘀止痛,主治劳伤淤血、痛经;带根全草可以治毒蛇咬伤。
识别要点:无基生叶;含棕黄色乳汁。
66、荷青花(拐枣七、大叶老鼠七、乌筋七)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茎直立。基生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具长柄,小叶5片;茎生叶常2枚,具短柄。花金黄色,1-2朵由顶部叶腋抽出。
分布:常见于秦岭海拔1-米间的山坡阴湿处或林下。
用途:根入药,能祛风湿、止血、止痛、舒筋活络;水煎或泡酒,主治风湿关节炎。
识别要点:基生叶小叶片为5片,边缘具不整齐的重锯齿。
67、城口紫堇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直立或斜生。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具短柄。花大形,紫色排列成顶生的疏散总状花序。
分布:秦岭南坡多见于1以上山沟、路旁、河边。
用途:植株浸泡液可以灭虫卵。
识别要点:花形较大,长达3厘米。
二十四、十字花科
68、大叶碎米荠(紫花碎米荠)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2-6对。花蓝紫色。
分布:在秦岭生长于海拔-0米间的山坡、山谷林下、河边。
用途:嫩时可食用;全草入药,能利小便,并有治败血病的功效;也是家畜的上等饲料。
识别要点:花篮紫色;复叶小叶片较多,2-6对。
69、诸葛菜(二月兰)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茎圆柱形,直立,基部分枝。叶形变化很大;基生叶和茎下部叶为提琴状羽裂。茎上部叶无叶柄。花序着5-20朵花,淡紫色,花药黄色。长角果线形。
分布:秦岭北坡多见于路旁和沟谷边。
用途:嫩时可用开水焯后放冷水中浸泡,直至无苦味就可食用。
识别要点:早春开花,蓝紫色花很醒目,且成片生长。
二十五、景天科
70、凤尾七(凤凰草、凤尾草)
形态特征:亚灌木,高15-25厘米。主干亚木质。多分歧,被残枝。叶散生,密集。线形。花序聚伞形,顶生,花瓣白色或淡红色。
分布:产于太白山。生于海拔-3米高山石隙。
用途:全草入药,有养心安神、滋阴、补肾、解热明目的功效;根茎可提取栲胶。
识别要点:花瓣白色或红色,边缘折皱较大。
71、白三七(打不死、还阳参、接骨丹、三步接骨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单一或丛生。叶3片轮生。花序伞房状。蓇葖果开展,合呈十字状。
分布:秦岭较常见于海拔-米林下岩石或石隙中。
用途:全草入药,有止血、镇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叶揉出的汁液能止蝎子螫痛。
识别要点:叶三片轮生。
72、费菜(六月淋、收丹皮、石菜兰、九莲花)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高24-40厘米。茎1-3根,直立,不分枝。叶宽卵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花序伞房状聚伞形,顶生,黄色。
分布:秦岭极常见;生于海拔-2米间山谷、山坡或岩石积土上。
用途:全草入药,能止血、止痛、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提脓生肌、利水、平肝。
识别要点:根近木质,块状;叶边缘具齿。
73、狗牙瓣(石头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叶互生,覆瓦状,前端具乳头状突起。花黄色。蓇葖果近星状。
分布:秦岭极常见。生于海拔-1米简单山谷滩地或路旁岩石上。
用途:可做蔬菜食用。
识别要点:叶全部互生,先端具乳头状突起。
二六、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74、索骨丹(黄药子、秤杆七、天篷伞、红苕七)
形态特征:直立草本,高0.8-1.2米。根茎圆柱形,横生,径粗3-4厘米,内部为紫红色。掌状复叶有长柄,具小叶5-7片。聚伞花序初为卷尾状,后展开为大形圆锥花序,花白色或带粉红色。
分布:秦岭较常见。生于海拔-2米山谷石崖上或路旁阴湿处。
用途:根茎含淀粉,可供酿酒制醋和酱油用。根茎入药,能收敛止血、止痛生肌、消瘿解毒。
识别要点:展开花序大形,花白色;叶片大。
75、白溲疏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5-2米。嫩枝淡红色,被星状毛,二
三年生枝条栗褐色,皮通常不脱落。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伞房花序生于枝端,花白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1米的山坡灌木林。
用途:可做园林绿化树种。
识别要点:花瓣5枚;全体有星状毛。
二七、蔷薇科(Rosaceae)
76、绣线梅(黑渣子、秤杆梢)
形态特征:灌木,高2米,枝圆柱形,紫褐色。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狭,花粉红色或淡粉红色。
分布:秦岭较常见,生于海拔-0米的阴湿山坡林下或河岸。
用途:常栽培于庭院供绿化用。
识别要点:花萼筒管状;花粉红色或淡粉红色。
77、绣球绣线菊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枝细,开展且微拱曲,幼时褐色,老时灰褐色。叶片菱状卵圆形至倒卵形,边缘自中部以上有3-5浅裂,有明显的羽状叶脉。伞形花序生于短枝顶端,花白色。
分布:秦岭多见于海拔-米的山坡灌丛和路边。
用途:根及果实入药,能理气镇痛、祛瘀生新、解毒。
识别要点:叶具明显羽状脉;叶片菱状卵圆形至倒卵形。
78、珍珠梅
形态特征:灌木,高6米,枝圆柱形,开展,幼时黄绿色,被疏星状毛,老时暗红色,无毛。羽状复叶,小叶11-17枚。圆锥花序疏松,分枝开展,花白色,雄蕊30枚。果梗弯曲。
分布:产于秦岭南坡海拔-米的沟谷林下或山坡林下。
用途:做为园林绿化植物。
识别要点:花序松散,分枝开展;雄蕊30枚,长于花瓣。
79、铺地栒子(铺地蜈蚣、牛肋巴、铁扫帚、翘皮子)
形态特征:半常绿匍匐灌木,长2米。叶片近圆形至宽椭圆形。花1-2朵着生短枝端,花粉红色。果实近球形,鲜红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米的向阳山坡。
用途:根入药,能消热除湿,水煎服可治红痢及吐血。
识别要点:茎匍匐,有水平开展的2列分枝;叶片近圆形。
80、火棘(救兵粮、红果子)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3米。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5厘米,宽0.5-1.7毫米。复伞房花序具多数花;花白色。果实球形,深红色。
分布:秦岭分布普遍。多见于海拔-米的河岸、滩地和山坡灌丛林下。
用途:栽培做园林植物。果实可食,也可酿酒。根入药,主治跌打损伤和筋骨痛;叶可治痘疮。
识别要点:枝叶繁茂累累果实深红色,经久不落。叶片长2-5厘米。
81、甘肃山楂(野山楂)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刺锥形,长2厘米;小枝红褐色。也宽卵形,长3-6厘米,宽2-4.5厘米。伞房花序具8-20朵花,白色。果实球形,红色。
分布:生于秦岭海拔-米的山坡林缘。
用途:果实可酿酒。
识别要点:花梗和总花梗均无毛。
82、陕甘花楸(小叶臭栒子、臭山槐)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5米。羽状复叶具小叶17-25个。复伞房花序直径4-8厘米,花多数,白色。果实球形,白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0米的山坡林内。
用途:做为园林绿化植物。
识别要点:小叶17-25片;果实白色,经久不落。
83、棣棠(通草、鸡蛋黄花、土黄条、青通花)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微拱曲,嫩时有角棱。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直径3-4.5厘米,金黄色。
分布:秦岭分布普遍,生于海拔-米的沟谷灌丛、路旁林缘。
用途:普遍栽培供庭院绿化用。用其髓入药,有催乳和利尿作用。
识别要点:花大形黄色;枝条绿色,有髓,白色。
84、锈毛草莓(白草莓、野草莓)
形态特征:直立草本,高8-30厘米。茎比叶稍长或近等长,密被平展的红黄色长绒毛。三出复叶,小叶片倒卵形。伞房花序具花3-5朵,花白色。聚合果白色,微带粉红色。
分布:生于秦岭南坡海拔-米的山坡路旁。
用途:全草入药,能消炎解毒、续筋接骨;果实可食用。
识别要点:全株密被红黄色柔毛;花果均白色。
85、蛇莓(蛇泡、三匹风、地莓)
形态特征:草本。茎匍匐,纤细,长30-厘米,节上生不定根。掌状三出复叶。花单生于茎生叶的部腋,黄色。聚合果球形,红色。
分布:多见于秦岭海拔-米的山坡草地、路旁、地埂和河边。
用途: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散结、祛风、止咳。
识别要点:瘦果突出于膨大的花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