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疮疡三两三”的临床应用研究源于民间的验方“疮疡三两三”方简而效彰,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及活血通络之功效,其化裁应用对多种内外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当代医家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在临床的使用中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笔者归纳文献中使用“疮疡三两三”的医案,并探讨其方药配伍意义和现代药理作用。1源流及组成“三两三”是一种源于民间的验效组方的结构,又称为“三两三钱三”。方子由三味三两的药物,一味三钱的药物和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组成,有时可不加入这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三两三”秘验组方曾流传民间,用之多有捷效,其中三分或三厘药的加入能使疗效大为提升,因此最为保密。“三两三”何时由何人创制,未有考证,而由北京医院名医宋孝志先生最早将方药组成公之于众,发表于年《广东中医》第2期。宋先生在文中列出4种“三两三”组方,且分别解释方义并列举验案。据宋孝志先生言,“三两三”是湖南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于19世纪30年代口授于他的。此后,又有周平安先生、高齐民先生、张炳厚先生等传承宋老经验,将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三两三”的应用范围。在宋孝志先生列出的4种“三两三”组方中,“疮疡三两三”列在首位,其组成为:生黄芪、金银花、全当归各30g,生甘草9g,川蜈蚣0.1g。根据其药物组成又称为“芪银三两三”。2临床应用举例通过查阅十余年文献报道,“疮疡三两三”在诸多“三两三”组方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方的加减应用在多种疾病中均能取得明显的疗效。现将有文献报道的“疮疡三两三”或称“芪银三两三”在临床中的应用验案进行简要总结。2.1皮肤病2.1.1房定亚教授使用“疮疡三两三”加减治疗过敏性皮炎、银屑病等免疫性皮肤病:⑴过敏性皮炎1例,辨证为热毒伤络,血热夹瘀,治以清热解毒祛风,活血通络散结:金银花、当归、生黄芪各30g,生甘草10g,蜈蚣1条,玄参20g,车前草、蒲公英各30g,穿山甲8g,黄芩10g,紫草、夏枯草各15g,7剂治愈。⑵治疗银屑病关节炎1例,辨证为热毒内阻,气血失调,治以解毒通络,调和气血:银花藤30g,生黄芪、当归、玄参各20g,生甘草、桃仁、红花各10g,赤芍15g,川芎10g,白花蛇舌草20g,赤小豆30g。患者服用2年,诸症减轻。2.1.2周平安教授治疗脓疱疮、神经性皮炎伴顽固湿疹:⑴脓疱疮1例,认为其病机在于正虚无力驱邪,治疗以益气扶正托毒,兼祛风除湿,予“疮疡三两三”合过敏煎加减:生黄芪、金银花、当归各30g,甘草、银柴胡各10g,白芍15g,黄芩、防风各10g,防己15g,蜈蚣1条,生薏苡仁、蒲公英各15g,7剂症状大减,后加味调整,2月而愈。⑵神经性皮炎伴顽固湿疹1例,辨证为湿毒内盛,治以清热凉血、化湿解毒,给于“疮疡三两三”加:银柴胡、黄芩、赤芍、防风、秦艽各10g,防己15g,虎杖20g,紫草10g,白茅根30g,苦参10g,土茯苓15g。7剂显效,后经加减,2月而愈。2.1.3姜苗教授应用“疮疡三两三”原方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相关中重度皮疹:用“疮疡三两三”原方治疗EGFRI相关中重度皮疹10例,均为常规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经治疗,9例皮疹基本消失或转为轻度,1例无效,认为“疮疡三两三”对EGFRI相关皮疹等不良反应有较好的疗效。2.2呼吸系统疾病2.2.1“芪银三两三”化裁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⑴沈益谦等应用“芪银三两三”加味(黄芪、金银花、当归各30g,甘草50g,炒黄芩12g,清半夏9g,知母、浙贝母各12g,麦冬15g,百合20g,虎杖、贯众各12g,瓜蒌15g)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纳入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14d后,经统计对比症状积分和影像学变化,认为“芪银三两三”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且在改善主要症状,促进炎症吸收上效果突出。⑵王玉光教授应用“芪银三两三”化裁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亦取得明显疗效。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为风热、温毒等温热病邪所致,易于化痰伤阴,“芪银三两三”寒热并用,清补兼施,具有益气养阴、清肺解毒之功,恰合老年“风温肺热病”之病机特点。2.2.2周平安教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1例: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浊内盛,肺络痹阻,治以益气活血,化痰开痹,药用:生黄芪、金银花、当归各30g,赤芍、丹参各15g,旋覆花、茜草各10g,天竺黄15g,浙贝母10g,葶苈子、莱菔子各15g,三七粉3g,后微调处方,月余诸证尽愈。2.3消化系统疾病周平安教授擅用“疮疡三两三”化裁治疗消化道溃疡,特别是对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好的疗效,如其诊1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七年余。以内疡论治,治以益气活血、托毒生肌。方用“疮疡三两三”加入白芍10g,生地榆15g,木香10g,黄连5g,茯苓、生薏苡仁各15g,三七粉3g。守方连服3月而愈,结肠镜检原肠道溃疡处消失。他强调此类顽固之疾,辨证准确就应守方守法,若动辄易方换药,杂药乱投,必难收功。2.4疑难杂症“疮疡三两三”化裁亦可用于临床疑难病症,如多种疾病导致的西医治疗无效的内伤发热,免疫疾病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盆腔炎后遗症等。2.4.1内伤发热:周平安教授应用“疮疡三两三”化裁治疗内伤发热常有显著疗效,如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因感染肺炎导致的发热多日不愈,治疗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晨起低热及原发病。如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午后发热,夜热更甚,五心烦热1年余,糖皮质激素退热无效,予方剂:生黄芪、金银花、当归、水牛角各30g,生地黄15g,赤芍10g,丹参、板蓝根、玄参各15g,茜草10g,白茅根、仙鹤草各15g,生甘草3g,秦艽、淡豆豉各15g,服药3剂热退。又如治疗肺癌胸水患者,午后潮热半月余,予生黄芪、金银花、当归各30g,柴胡、黄芩各10g,青蒿30g,天竺黄10g,半枝莲15g,生薏苡仁30g,苏木10g,丹参15g,生甘草6g,酒大黄3g,3剂显效,7剂热退。2.4.2胃癌术后脓肿、病毒性心肌炎:周平安教授应用此方治疗胃癌术后脓肿、病毒性心肌炎也取得良好疗效。2.4.3免疫系统疾病:房定亚教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芪银三两三”组方对免疫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如治疗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辨证湿热内蕴,热毒阻络,方用生黄芪、金银花、当归各30g,生甘草10g,蜈蚣1条,土茯苓30g,草河车10g,苦参10g,白芍、葛根各30g,清热解毒利湿,调和气血,十余剂主症减退,随访2年未复发。2.4.4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李世有跟从周平安学习后将“芪银三两三”应用于妇科气虚血瘀盆腔炎后遗症取得良好疗效,认为该方具有改善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等症状。3老论疮疡的发生乃因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进而产生肿痛等症状。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多见,多属阳证,内伤引起的疮疡多因虚致病,多属阴证。纵观“疮疡三两三”所治病证,因不仅限于中医外科的痈疽疔疥、瘰疬痰核,还包括多种内科疾病。究其原因,这些病证的病机有其共同的特点,即正虚(包括气虚、血亏或气血两虚)、血瘀及热毒杂合致病,无论是外在的皮肤上的疮疡,还是在体内消化道黏膜上出现的溃疡,甚至是肺络痹阻导致的肺间质纤维化,以及正虚邪盛导致的发热,都可以应用“疮疡三两三”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疮疡三两三”的5味药物中,生黄芪益气固表,托毒生肌,《本草备要》曰:“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肥腠理,泻阴火,解肌热。”金银花清热解毒,《雷公炮制药性解》云:“主热毒血痢,消痈解毒,补虚疗风,久服延年。”黄芪金银花配伍,合顾步汤之效。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本草经集注》曰:“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黄芪配伍当归,有当归补血汤之意。金银花配伍当归合四妙勇安汤之旨。3味主药因病证不同互为君臣。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药性,为佐药。蜈蚣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为使药,引诸药达病所。蜈蚣用量虽小,常起画龙点睛之效。全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药方精简,攻补兼施,直达病所,诸药共奏益气养血固表、清热解毒及活血通络之效,针对性治疗以正虚、热毒及血瘀为病机的“疮疡”及各类病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主要成分黄芪甲苷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病毒、缺血保护、心脏保护及抗肿瘤等作用,另一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与抗炎活性。黄芪多糖对许多炎症性疾病具有干预作用,可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多种炎症介质产生影响;金银花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绿原酸、异绿原酸和一些挥发油。其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保肝利胆、降血脂、降糖、止血等药理作用;当归含有苯酞类及其二聚体、酚酸类、多糖、黄酮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生物活性包括抗炎镇痛、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辐射、抗肿瘤、调节平滑肌以及对脏器的保护作用;甘草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蜈蚣的化学成主要有蛋白质、多肽、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蜈蚣走窜力强,入肝经,主要药理作用有抗肿瘤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心肌作用和保护血管作用,镇痛作用,提高消化酶的活力有促消化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对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力作用等。因这些药物的药理成分对免疫系统皆有调节作用,房定亚教授认为“疮疡三两三”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效方。总之,“疮疡三两三”及其化裁组方,当代的医家准确地把握了其治病机理,在临床中辨病、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大大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三两三”的组方思路以及多种“三两三”的成方、验方及其内在药理机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没有三两三,怎敢上梁山。”说的是:没有点真本领怎敢上梁山呢?和“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是一个意思。验方“三两三”是流传于民间的中药秘(验)方,由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或三分的药物,共4味组成;也有“三两三钱三”,为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药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共5味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多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要高出许多。附:“首风三两三”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疼,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麻黄30g(打碎节先煎去沫) 桂枝30g(去皮) 罂栗壳30g 甘草9g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痛偏于右的加钩藤钩0.1g痛头不偏的加陈细茶0.1g(1)煎服法:用水约四碗,先煎麻黄,沸后去净沫(或连水都去掉),再用g水纳诸药同煎,取水g,分温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2)禁忌:服药六日内禁生冷、油腻、鱼腥酸辣,36日内禁房事,男女同法。本方剂量不可减轻试用,否则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3)注意事项:麻黄必须打碎节,先煎去沫,或去头煎,桂枝必须去皮,不然会有鼻衄的后果。(4)头痛的原因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入于骨髓,一般性头痛,其痛不会逾月的。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问?风论》中所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所沐中风,则为首风。”(5)法则:袪风逐寒为主。(6)方解: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本方麻黄散寒,桂枝袪风,更以罂栗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钩平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剂必愈。如服一剂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7)医案: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年),我即介绍予之医治。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一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跌打三两三”病者从高树或楼上失足跌下,伤重垂危,看伤者没有破皮折骨,只用“跌打三两三”就行啦。全当归30g 金银花30g 大川芎30g 穿山甲9g 滇三七0.1g(研冲)(1)煎服法:此药将酒一碗,水两碗,合煎取一碗半,分两次温服。服第一次约经四小时后,伤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带血,不必惊讶,继续二煎服下,次日必渐能行动,再将原方配服一付,静养2~3日就可以劳动了。(2)用药的理论依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就是说,扑跌、溺水这一类外伤,就由于本身虚竭,仓猝支不住而出现失足沉溺,以致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这在诊脉上是不可以预期的。如由高坠下,必须一时出现目眩心悸才会失足跌下,这就是所谓急虚身中。(3)治则:通经脉,活气血。因为是急虚,所以着重通气活血;因为是身中,所以着重在解结去瘀。(4)方解:本方当归除客血内塞,温中止痛,破恶血,生新血,协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养新血;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诸肿痛;穿山甲出阴入阳,通串经络,能直达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扑未出血者,更为要药。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断筋折,就不属于本方范畴了。(5)论真脏脉《素问?玉机真脏论》“急虚身中”一段,句读不明,历来注家都解释为“内伤”,不想想在临床上的“内伤急中”是没有不出现真脏脉的,只有坠溺之类的外伤,虽由急虚所引起,但不会出现真脏脉。古人正恐人误会内伤,所以举例“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脉虽不见犹死也。这里要指出的内伤脉象,一息5?6至是决不会死人的。外伤就不同了,血伤之后,应当脉见迟涩,若有数象,证明瘀血入心,舌中必见瘀点,这就是很危险。第二天我特地访问伤者,他说:“昨日吃了药后,大便下了两次血,当时觉得周身舒服,疼痛减轻。”我问:“你怎样在树上摔下来的?”他说:“我在树上,忽然心中悸动,头眩眼花,手脚支持不住,就跌下来了。”这样对照袁医师所说,确实和事实相符,不能不令人心折。以后这一“跌打三两三”,我常在临床上应用,都收到了如期效果。(6)验案年,有一曾姓者,由高楼跌下,牙关紧闭,气绝无声,其家中人请村中一跌打医师诊出,该医师见病危重,连摇头表示不可救药,当时我正该村出诊,遂请同往救治,检查伤势后即处原方予之,那位跌打医师不信,并有激词,我即对伤家说:“吃了这三付药便可挽救”。药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调入汤中与服。药后腹中雷鸣,过了三个多小时,伤者渐知人事,再将二煎药服下,又过一时许大便一次,便中纯为紫色血块;第二日原方继续服一剂,又下紫黑血块二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三日再服一剂,便中已无血,伤势也基本好了,那位跌打医师方才信服。以后三四年当中他用此方治疗15例,没有不收到效果的。按语:年五建老工人队为中医研究院盖房,墙高2米多,夜间施工,一老工人失足从铁架跌下,上午八点多用担架抬至门诊,神志清醒,跌下已五个小时,不见出血征象,受了点惊吓,臀部先着地,地下是从根基翻上的湿土松软,所以伤的不重,脉无涩象,方处以减半“跌打三两三”五付,七天假满就能来上班了。“溃疡三两三”(1)主治:痈疽溃后,久不敛口,或远年近日之溃疡均可敷贴。(2)处方:赤小豆30g 栝蒌根30g 浙贝母30g 大冰片0.1g。(3)用法:上药各研成极细未,称足分量后,再将药末和匀,视疮口大小分为二或三包,每包用鸡蛋清调敷,日换一次,换下之药,不可扔掉,将脓血放置净土上,(地气)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鸡蛋白合前药匀调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为止,药力始可用尽。此药用后可保存,使用次数越多,效越大,看来不符合卫生和科学原理,但在实践中确是如此,原理在哪里,仍不可得。(4)医案彭XX,男,60余岁,中医师,足生痈毒,冬愈春发,往始20余年,内服外敷,百药不效,后来求诊时自称为臁疮,遂予本方敷贴20余日,即告全愈。吴氏,女,患手背发一年余,溃后肉腐见骨,更历十余医,均未见效,因家贫寒异常,遂教向彭XX家乞其余药,敷贴十余日,即生肌敛口而愈。其邻居家有小孩,头部生一疖毒,已三年余,医药未效,吴氏以余药予之,敷贴六七日,亦获痊愈。按语:“三两三”在《广州中医》发表后,还赠了一本杂志,即年第2期,我一口气将“三两三”读完。晚饭后和宋老闲聊,问其是否全部把“三两三”发表,他说还有一些“三两三”,在临床上未验证,所以没有发表,加之已过26年,也忘掉一部分。如:(1)“热痹三两三”:益母草30g 透骨草30g 仙鹤草30g 知母9g 制马前0.1g主治:热痹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痛风等。按语:我从此方化裁出一个痛风丸,专治痛风。(2)“安眠三两三”:生地黄30g 酸枣仁30g 茯神30g 防已9g 朱砂0.1g(分冲)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经衰弱症),但朱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按语:本方有防己地黄之意,若温服后加白酒或黄酒一杯,则会“不安神而神自安”。(3)“自汗三两三”:生芪30g 生龙牡各15g 黑豆30g 炒白术9g 灯芯0.1g主治:自汗出。宋老常用此方,惜未将底方保存下来。笔者也常用,常去炒白术,加桑叶9g。按语:年,在泪罗为了治急性血吸虫病导致顽固性鼻衄,中西医皆束手无策时,我创制了“镇衄三两三”(生地30g,桑叶30g,白茅根30g,党参10g),用于治疗除阳虚以外的各种衄证,如鼻衄、耳衄、齿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减少)、精衄(精索炎症)腘衄、乳衄等。特别令我高兴的是,“镇衄三两三”,每服一付,可提高血小板一万,一般七付,衄血可止。若阳虚则用甘草干姜汤(甘草6g,炮干姜15g),五付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长按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