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的守护天使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92216.html
文献来源摘要
双苄基异喹啉型(BBIQ)生物碱普遍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小檗科(Berberidaceae)、毛茛科(Monimiace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这些科的一些品种用于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通便、消除疮肿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五种植物提取成分中选择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BBIQ化合物,综述了其植物学、传统用途、植物化学、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此外,还对这13种BBIQ生物碱的ADME预测结果与所得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材料与方法:根据-年PubMed、WebofScience和Elsevier的文献,对BBIQ生物碱的植物学特征、传统用途、植物化学、药代动力学和毒性进行了系统综述。利用ACD/Percepta软件预测BBIQ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与酶和转运体的亲和力。
结果:本文综述了粉防己碱tetrandrine、山豆根碱dauricine、箭毒碱curine、木防己碱trilobine、异木防己碱isotrilobine、茜草素cepharanthine、蝙蝠葛苏林碱daurisoline、唐松草碱thalicarpine、唐松草新碱thalidas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莲心碱liensinine、甲基莲心碱neferine、异莲心碱isoliensinine等13种生物碱的植物学、传统用途、植物化学、药代动力学及毒性。不可否认,这些生物碱是门菌科等植物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传统用途和地方用途在目前的研究中基本得到重现。本文研究的13种BBIQ生物碱对p-糖蛋白(P-gp转运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抑制作用,口服吸收较差,与血浆蛋白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以粉防甲素为代表的BBIQ生物碱在多种肿瘤中调节P-gp或逆转多药耐药(MDR)中发挥关键作用。不合理的使用可能造成体内中毒的风险,包括肾和肝毒性,这与代谢过程中醌甲基的形成有关。
结论:虽然BBIQ生物碱作为MDR逆转药物的临床评价尚未深入,但其对P-gp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其分布、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临床治疗过程中报道的毒性,不同植物品种的质量标准和用药剂量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