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9217.html1.艾叶: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2.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g。3.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4.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5.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6.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7.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8.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9.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10.柴胡: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11.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12.苍术--麻黄: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剂量各为10克,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苍术(12)三倍于麻黄(4克),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苍术(12克)四倍于麻黄(3克),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13.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14.丹参:大剂量可治失眠。(上海--姜春华)
15.代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16.大黄:1~5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6~9g可止泻,9~15g可泻下;
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17.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g时利尿作用最强。
18.附子:1枚为轻量,治阳虚;2~3枚为重量,用于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19.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汉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剂量尿量反减少。
20.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21.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22.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0.9~1.5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23.黄精:小剂量10—2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24.黄连、龙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25.黄芪: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g。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
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15—30g以上反而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26.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27.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8.鸡内金粉:
3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9.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30.人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声明:本文来源于“古道瘦马王幸福”,作者/王幸福,分享此文处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文章如涉及侵权的情况,请随时联系我们删除。麦芽、神曲、半夏、生姜...生用制用不会选,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