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之辨析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
《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痉湿暍”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第二次是在“水气病篇”第22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四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根据方药的组成和方后注,大家有没有觉得和其他方子不一样吗?尤其是红色字体部分,我认为现行金匮中的防己黄芪汤已经不是仲景原方的本来面目了,已经被后世医家改动了。首先,方药的计量单位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写法不同。1.在黄芪的剂量上,黄芪用药一两一分与仲景所处的时代不符。纵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所用的重量单位为两、斤、铢,没有分的计量单位。根据郝万山教授的考证,分最早出现是在晋代,在两和铢之间加了分,一分等于六铢,这在《唐六典》和《唐会要》中有说明。2.白术用七钱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中没有用钱来表示药量的,汉代没有钱这个计量单位。2.生姜的用量。仲景方生姜的用量最大用到半斤,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橘枳姜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用量小的用一两,如柴胡加芒硝汤,排脓汤。但没有按“片”来计量生姜的用药量的,这种数片的用法在宋以后非常普遍。其次,所用方药的炮制与仲景方有异。1.甘草在仲景方中只有两种,一种是“甘草,炙”,就是所谓的炙甘草;另一种即是甘草,所谓的生甘草。而防己黄芪汤中“甘草,炒”这种描述在仲景方中从未出现。笔者曾有幸多次听过裴永清教授讲授伤寒论,裴老表示仲景所说的炙甘草并非现在药房中所售卖的蜜炙甘草,而是炒甘草。窃以为,极有可能是后世医家推测或者知道仲景的炙甘草就是炒甘草,所以干脆就改成了炒甘草。2.黄芪(去芦)这种炮制方法在仲景的书中没有体现。《金匮要略》中含有黄芪的方剂有8首汤,分别是:防己黄芪汤、乌头汤、三黄汤(千金)、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防己茯苓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只有防己黄芪汤中的黄芪写“去芦”,其他诸方均没有提及。这种“去芦”的写法在宋以后非常普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十全大补汤,《严氏济生方》中归脾汤,《医方类聚》收录的玉屏风散,上述方中的黄芪都言及“黄芪,去芦”。再次,煎服方法及所用的器皿与仲景时代不符。1.煎药方法采用煮散的方法,这种煎药的方法基本上是宋朝的以后的煎药方式,《局方》中很多方剂都是这样。而仲景书中的汤剂都是“以水…升,煮取…升”,不说“煎”,都用“煮”这个字;仲景方中的大陷胸丸是煮丸,但仍然是“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另外,“每抄五钱匕”这种以钱匕来计量的在仲景方中只有峻剂猛药或有毒的方剂。如:大陷胸汤用干遂一钱匕,三物白散强人服半钱匕,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瓜蒂散用一钱匕。而仲景书中通常的散剂都用方寸匕,伤寒方涉及方寸匕的有7个方,金匮方涉及方寸匕的有24个方。2.防己黄芪汤的服用方法很模糊,不够准确。只有“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这八个字。反观仲景方的服药方法非常明确,一次服用多少升,一日服用几次,都非常明确,最为详细的就是桂枝汤服药方法。3.煎药的器皿用“盏”,这不符合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盏这种瓷器在东晋的时候才出现,到宋朝发展到高峰,因宋朝“斗茶”盛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建盏”。综上所述,现在《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不太可能是仲景方的原貌了。或许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载的更接近于防己黄芪汤的本来面目,现抄录于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风痹第八)如欲获取更多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5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